普洱民族团结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普洱县十八万人民欢迎大家来普洱旅游观光,到茶乡做客;同时,有机会作为大家的导游员,也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努力为大家服好务。
今天,我们将游览的景点是民族团结园。普洱民族团结园是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有享誉神州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雄姿与风采。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翘角飞檐的古式建筑公园,就是民族团结园。青灰琉璃瓦盖面的牌坊式古典大门与四周围墙相连成长龙形。我们可看到园内的建筑精巧华丽、雕梁画栋、飞阁流丹,花木葱郁,环境古朴典雅。大家请看,在这挺拔、雄奇的天壁山映衫之下,我们的民族团结园是不是显得格外庄严、宁静?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龙飞凤舞的狂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这是1950年国庆,思普边疆少数民族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周年观礼时,毛主席题下的旷世铭文。
各位朋友,说起这段佳话,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的普洱称为普洱专区,共辖15个县,即今天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的沧源县。思普大地地处边疆,一片高山密林,深谷奇峡,世代居住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许多地方土司制度仍然存在,即使是建立了政权的地区,头人在民族中的影响也还很大。有的地方经常发生仇杀械斗。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就像高山峡谷,严重地阻碍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边疆开展工作。民族工作成了解放初期边疆工作的核心任务。为增进边疆与内地的了解和民族团结,中央决定在隆重庆祝国庆一周年之际,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派代表晋京观礼。各位朋友,当时普洱区的动员工作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有的民族上层人物,思想有顾虑,明以年纪大,无法去而谢绝,实际上是怕汉人搞鬼,去了回不来而不愿去;有的佤族群众要押人质才让头人去。通过反复的动员、保证、押人质、做工作,终于动员了36名民族头人及代表赴京观礼。普洱区晋京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到达北京的当晚就参加了周总理举行的盛大国宴。也就是在这次国宴上,毛主席挥毫提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旷世铭文。
ϟ普洱区代表团在首都观礼期间,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观礼结束后,代表们先后参观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和昆明等城市。代表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体会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1950年12月下旬,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回到了普洱。当北国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思普大地仍是万木葱郁,绿海茶林上飘来了民族团结当家作主的欢乐歌声。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中共普洱地委趁观礼团返回之机,召开了全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全区15个县26个民族的代表(包括进京代表)共300多人会聚一堂,参会民族之多,代表之众,史无前例。大会上,赴京代表传达了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怀,以及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谆谆教导。各族代表在一起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事,使大会成为民族团结的盛会。大会根据拉祜族头人李保、佤族头人拉勐等人的提议,决定剽牛盟誓,竖一民族团结誓词碑以志其事,来把民族团结的精神镌刻石上,永铭心间,使之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就是当年普洱区各民族代表喊出并栽石立碑镌刻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大家请听这铿锵誓言:“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48位代表用汉、傣、拉祜文™字签下的名字紧刻于后,下落“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大家看这块碑被安放在双手托举造型的石制须弥座上,有谁知道这有怎样的含意么?它意味着万众一心,意味着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它是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象征。
当时立碑是件大事。地委党政军领导十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大家请看碑上的签名——张钧,他当时是普洱区最高的军政首长,后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的部长,当时是一个师政委。他站得高,看得远,赞同按照佤族习俗盟誓立碑,这样能把大家的心团结在一起,在当时的需要,在历史的风雨中,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彝族地区时,总参谋长刘伯承不是还和彝族头人小叶丹喝鸡血酒,结拜为兄弟么?于是,他当即令工作人员,选了一头又肥又壮的大水牛。水牛的角又大又长,是佤族心目中的好牛。
于是就在1951年元旦,普洱红场召开了千人大会,隆重举行剽牛签字仪式。仪式上,张钧等党政军领导和各族头人、代表一起念了誓词,喝了咒水。接着由拉勐头人剽牛。大家请看这个签名——拉勐,他是西盟佤族头人,在京期间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和张钧一起主持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立碑仪式。
按照佤族规矩,结盟发誓能否成功,关键就要看剽牛的结果如何了。拉勐头人虽然年迈古稀,那天却显得特别∞英武。只见他头包崭新的红布,胸佩鲜红的北京观礼代表证,手执雪亮的铁ผ镖,好不威风。拉勐头人口念佤话咒语,手持剽子又唱又跳,然后双手紧握剽子,举过头顶,用力向水牛右肋巴血仓处剽去,一时牛倒左方,牛头朝向西南方预想的方位,剽口朝上,倒得很好。拉勐头人和全体代表认为这是吉兆,高兴极了。全场顿时欢呼雀跃起来,“水、水、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拉勐头人高兴得又笑又跳又唱,拍手在地上打滚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会搞好。”他爬起来后喊道:“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共产党。”随后,各民族代表们就在预先摆好的红纸上纷纷签了名,不识字的也请人作了代签。后来,按原样刻在了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刚才大家看到毛主席题词两侧的大型浮雕,再现的就是当年激动人心的剽牛场面和党政军领导及各族代表喝咒水盟誓签名的生动情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彩云之南的正道,就是民族团结,而这一切,都和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关。在碑上签名的48人,立誓民族团结,跟党走,无论过世的,还是健在的,在风雨的历程中,人®人忠于誓言,在生死关头,宁以自己的热血明鉴,也决不背叛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各位朋友,这里不得不提到拉祜族头人李保——也就是盟誓立碑的倡议者。1951年5月,西盟沦陷,李保不幸被国民党残军匪特抓获,敌人诱降,委以高官,李保大骂匪特,誓死不降,最后被敌人残忍活埋。像李保这样以热血捍卫民族团结誓词的人,在签名的48人中,并非少数。他们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步一个脚印,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他们的精神使人振奋,直至今日,我们来此瞻仰,仍由衷地引发无限的敬意。
说到这里,各位朋友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背景情况就清楚了吧?那好,现在我们再来讲讲誓词碑的本身。大家请看碑为石灰石刻制,高142厘米,宽66厘米,厚12厘米,有字18行。此碑1986年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庆祝民族团结碑盟誓50周年,普洱人民把此碑从县人民政府大院移迁到园内。它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雄姿仍存,风采依旧。
树立民族团结誓词碑,代表了边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新中国刚成立一周年之际,它就屹立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普洱。它是普洱人民的骄傲,是“普洱县的碑中之魂”,是“镇县之宝”。据考,立这样的石碑,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可谓是空前的壮举。此碑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鉴证物。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范例,它的精神和作用远远超越了区界、省界,它在全国亦有普遍的意义。建碑至今,一直发挥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美誉,它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