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四)

时间:2024-11-10 09:04:3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考点阐释 ・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努力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的能力要求,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更趋平和、实在,能够有效地检测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一、考点分布

2014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20位诗人22首诗歌(其中山东卷考查宋代陈与义的两首诗,湖南卷考查《诗经》中的《桃夭》),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考查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把握形象)、怎么写的(分析手法)、有何作用(抒发情感),引导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微观上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可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二、选材范围

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22首诗歌有高达17首出自唐 ت宋诗词(2011年为12首、2012年13首、2013年15首),占77.3%,可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先秦1首,唐代7首,宋代10首,元代1首,清代3首。其中最多的是宋代,占45.5%;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元代。

三、体裁样式

所考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6首,约占72.7%,比2013年有所提高(2013年诗11首,约占61.1%);其次是词,共4首,约占18.2%。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降低了阅读的难度,突出鉴赏的重点。

四、作者考查

17套试卷里的22首诗歌涉及20位作者;著名作家比往年有所减少,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有6位,如杜甫、苏轼、韦庄、韦应物、李商隐、刘长卿等;学生相对陌生的作者14位,比2013年略有增加,意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一要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二要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三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四要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2014年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要求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大家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歌中所描绘的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美好家乡的向往及回到家乡看到的景象等,体现出诗人的形象特点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风范。和试卷中的诗歌类似,分析诗人形象特点,可从他描绘的诗人的形象及景物的特点两方面入手。 陈与义认为大自然乃无尽之宝藏,孕育着丰富、活泼的诗歌素材。他常亲近大自然,寻找诗句,这一点远胜于“三宗”之一的“闭门觅句陈无己”。这些诗作明白如话,不事雕琢,清新可诵。可见作者已摒弃了“无一字无来历”的诗法,值得赞赏与效法。

第一首诗描写了一幅雨后百花盛开之景。花儿娇艳,花香袭人,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诗人宿醉醒来,置身于园亭一角,花中寻诗,花香满袖。景中有情,飘逸洒脱。

第二首诗写诗人借酒浇愁,饮酒引睡,却夜半醒来,推窗寻诗,乔木峥嵘峭拔,耸立于明月之中。景色明暗对比鲜明,诗人的愁绪自然流露出来。

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个飘逸、洒脱、情趣高雅的诗人形象,清新的景物描写是这两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园花柔丽、明媚,乔木高耸峭拔,对比鲜明,各具特色。

二、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最关键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以及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炼字方面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句),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例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2014年四川卷)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着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赏析诗歌的“炼字”。解答这类题,要先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该字的含意,然后再结合语境写出其作用、效果等。

先看标题,“秋暮”点明时间,“吟”是作诗引出,“望”是所见。自然免不了写景,写景自然会寄托情思。由“秋暮”二字可揣摩诗人情感应为悲凉与惆怅。

再看作者。赵执信,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少年顺遂,后遇坎坷,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再看诗歌本身。首联写自身年事已高,仍闲吟,且“了不为秋悲”,看似旷达闲适,实则让人生疑;颔联写两景,一是寒山常常映照夕阳的色彩,二是落叶偏偏被新月照亮,不由悲从中来,“常”字与“偏”字惹人情思万☮千;颈联亦是二景,烟水连天倒映着鸿雁零落的影子,冷冷的霜风里菊花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尾联,深夜残烛之下独自狂醉滥饮,连天上斜斜的北斗也不看一眼。

整首诗歌,寄情于景,看似旷达闲适,实则悲凉惆怅。品读之余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4年湖北卷)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典型意象构成意境,突出“早”。首联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剑登程。颔联中“鸡唱”表明刚是黎明时分,而“独”字表明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中“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不甚分明;而“冻无声”则是由于时间早,气温低,浊河也寂无声。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效果,是高考诗歌经常考查的内容。而用词精炼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停”字。“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消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此诗“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愁”与“背”二字,把诗人忧国伤时、背井离乡、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长期失意潦倒、漂泊无依的情况下,以垂老之身赴职塞北边关途中所作。全诗笼罩着悲凉愁郁的气氛。 这首词与我们课内所学的周邦彦的《苏幕遮》在开篇上有相同之处,周邦彦写的是夏天的景色,同样开篇是总写,交代了时间,总体上写出了夏天的景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聚焦,分别写到了鸟、叶子及其上面的水珠,属于典型的点面结合。词的上片描绘了一派美好夏日的景象,下片通过“故乡遥,何日去”进行转折,刻画出一位思乡情切的词人形象,即使再美的景色也无法改变词人的落寞心情。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景来烘托人物情感,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从而抒发词人的情感。平时学习诗歌我们应该注意从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及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写景的词作,题目“西湖春暮”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在暮春时分,地点是在西湖。西湖,又名西子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看到西湖首先想到的便是美好。首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具体交代时间是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景色则是“香红渐渐稀”,于是便和落寞连在了一起。“番腾妆束闹苏堤”一句,其中“闹”字展现的是热闹的场景,展现了这一群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他们便希望春光永驻。“花褪雨,絮沾泥”指雨打掉了花儿,柳絮沾上泥土,使人心情孤寂。“凌波寸不移”中的“凌波”是指女子的步履,“寸不移”展现出的是她犹豫不前,内心充满心思。“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展现的则是人们邀船回家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码头热闹且充满无限生机的景象。整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态展现了暮春时节西湖边的生活场景,表达出作者的落寞心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14年重庆卷)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表现手法。对诗歌的赏析,前提是读懂诗歌的内容,可采用画面还原的方式细细品味。要审清题意,它往往给出了答题的思路或思考方向。关于描写燕子的表现手法,“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语呢喃,千般诉说”运用拟人、想象的手法,“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杜牧《乌衣巷》诗句,表达昔胜今衰之感。

这是一首元曲,采用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假托燕子这个意象衔花修补残花之事,来抒发怜花惜春,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悲叹。首句“花落意难堪”便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所说的“意难堪”虽为花意,实则为人的处境。引出后面的“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句,与直接书写人“意难堪”相映。曲中将燕子与人糅合在一起,写燕是手法,写人才是目的,最后“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从字面上看,写出了燕子的孤独寂苦,但作者真正的意图则需要反过来理解,寂寞之人千般诉说,只有燕子谙。虽说有燕子在听,其实无人聆听,这样就把孤苦之情写得婉转曲折,余味无穷。

四、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思想情感就是诗歌通过其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1)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2)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4)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5)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等。

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2014年天津卷)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诗,需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分析,特别是通过意象来把握思想感情。可以想到的是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商隐《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王昌龄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要准确理解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暮春》一诗,开头一句总领全诗。“芳事阑珊三月时”,百花凋零,春意渐渐消逝,愁由此而来。在渐近的春风的吹拂下,柳絮在空中翻飞舞动,漫漫洒洒;树枝上,杜鹃在夕阳下发出阵阵哀鸣,使人心头泣血,似那抹如血残阳。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kòng):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林逋①

金谷②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②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2)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2)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问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什么?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2)后两句描绘了“雉子”和“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1)本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比较。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

18.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四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并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又作“霸上”,位于长安东。

(1)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湖口①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①湖口:指鄱阳湖口。

(1)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

(2)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24.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5.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颈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2.(1)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象到它梦见了鱼虾,想象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3.(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4.(1)反衬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心来的感慨。

(2)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要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被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6.(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描写作铺垫”)。②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

7.(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时间两方面。 (3)B

(4)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有声写无声)。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9.(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10.(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1.(1)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12.(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由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尾句用来总括全诗。“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表“离心”“乡梦”之感)

13.(1)景物: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4.(1)前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物渲染织布女的孤独盼归情绪;三四句使用白描手法,通过自言自语表现织布女的思念;五六句通过停梭怅然哭泣的细节描写,把织布女对丈夫的思念推到高潮。

(2)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

15.(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就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2)此诗用“清瘦”两字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

16.(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7.(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8.(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作者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9.(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20.(1)反衬手法(衬托手法)。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意思对则可)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