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宣讲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4-11-10 08:58: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如春风般催动着南粤大地的火热实践。以下是范文网整理的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宣讲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宣讲会心得体会1:

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的发展,希望广东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既是对广东工作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统领我省各项工作的总纲,是推进广东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根本行动指南,是我们在新起点上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法宝。

在党校期间,我认真学习领会胡春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员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与班主任和同学们深入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广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责任担当,也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首要政治任务。对于广大zd工作者来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重要批示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体认识、一体把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zd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我省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始终坚持zd工作的正确方向。zd机关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zd工作的首要属性就是政治性,始终坚持党对zd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与增强“四个意识”相结合,把对党忠诚作为最大的政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zd机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与增强“四个自信”相结合,坚决抵制西方所谓“sss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尤其在当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更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防止改革和执法司法工作跑偏走样。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与落实“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总要求相结合,做到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实现“三个支撑”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广东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三个支撑”,广大zd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广东实现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善于发挥法治对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zd机关建立健全保护、服务创新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要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对大数据时代侵犯知识产权新型犯罪的惩治力度。依法妥善处置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案件,完善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机制,帮助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要在贸易、投资等对外开放领域全面推进管理体制便利化法治化,加强“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法律服务,加强涉港澳台法律事务合作,为我省开放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三要强化担当意识,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解决社会治理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要大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坚持要素掌控,狠抓关键环节,突出科技引领、信息支撑,提高驾驭治安形势、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要重点关注供给侧改革尤其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关注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过程中一些政策性、地域性、行业性问题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风险隐患,关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判评估,强化预警防范。要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置程序,做到应评尽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加快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框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要从严从实从细做好重大活动WW安保工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宣讲会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精神明确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要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搞明白怎么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着“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必然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的、能看得见的探索实践道路及其成果。教科书上一般把这种实践称之为实现途径。探索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但在探索与实践中,可以体现具体的、可视的历史成果。比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当时历经半个世纪的战乱、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充满了艰辛、困难与曲折。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农业和国防体系,取得了旧中国100多年所不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回答了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条道路经过一茬接一茬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时,被定义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的成果也是一种动态的成果,成功了是成果,是经验的成果,失败也是一种成果,是教训的成果。现在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探索正是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之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探索。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抽象的、能想得到的理论体系及其创新成果。从目前的权威论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定义为行动指南,最早由党的十七大提出,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八大删除了其中“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几个字,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发展到现在,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指导思想上的反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熟的、可复制的制度及其建设成果。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最新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独立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仅仅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还不够,因为不理解这三部分的内在联系,很难把握概念的演进和体系概括,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看起来好像都认识,但是记不住,也说不清楚,更搞不懂一些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这种情况不仅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就是在一些党校学员身上也有所体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是,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应该承认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时,毛主席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高度概括,高度精炼,极富哲理。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看也是能够说明先后问题。那就是,干事业是第一位的,因为事业大了就需要领导,需要核心,所以干事业要依靠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第二位。共产党的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这个逻辑的角度看,理论是第三位的。这就好比毛主席的革命斗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一样,应该是先有毛主席在革命实践上、革命道路上的不断开拓,然后是革命实践、革命经验的不断总结、理论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相继提出,再往后才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3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实践和追求,一直都是沿着这条路子在走,不管理论有没有形成,有没有发展,经济社会是一定要向前发展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定要向前发展的。因为作为执政党来说,给人民好的生活要靠实践、靠道路,给人民好的生活才能过好执政的现实关、完成眼前、今天的任务。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又必须同步实现理论的创新,以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过得了明天的关,过得了未来的关。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党代会主题的发展来理解。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可见,不管思想变不变怎么变,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初心没有变,只不过同时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客观认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1982年到2007年,党用了25年的时间,才算是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提炼。其中最为关键的历史节点有三个。首先,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判断,对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出了12条归纳,可以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总的框架。其次,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等新的观点,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9条概括,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再次,十七大把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与基本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完整地说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理论上基本具备了解释我国所走道路的完整形态,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可操作的思想武器。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进一步提炼,为坚持和发展理论提供了更完整的科学依据。

客观认识理论的体系化过程。理论观点的形成、概念的解释是分散和凌乱的,如果不做 ☻体系化的归纳提炼,上升不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对理论本身的发展都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的最早提法,飞跃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次是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飞跃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次是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飞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个过程本质是基本观点的飞跃,是概念演进的飞跃。与之相对应,理论体系化的过程,也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的代表是“邓小平理论体系”框架,第二次的代表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框架,第三次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化的过程,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代代、一茬茬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点,为全党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是,客观认识制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依据实践和理论。从根本制度到基本制度,乃至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首要的前提肯定是现实的需要,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情况,但是仅仅依据实践情况是不够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办法实现制度设计的科学完备、系统合理、以及运转协调,因此每个国家的制度设计都会有指导理论或者是参考模板。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能够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进而调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比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体现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目标与价值取向,保障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又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进而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些制度的设计始终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基本国情的结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设计独特、客观科学、有力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

制度为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制度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加快形成,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政治制度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发展。文化制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社会制度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得以巩固和发展。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也正是有了制度的保障,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坚持和发展。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 ☺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理论来之不易、制度来之不易,无论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都不能轻易地否定、简单地放弃。要坚持,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首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做到科学执政,要有本事有办法普及科学原理,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凝聚精神统一意志,在此基础上科学施政。其次要发扬民主,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当家做主,提高协商民主的能力,坚持民主执政。再次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据党章和管党治党,坚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同时,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是,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有自信,没有自信的领导干不好领导。首先要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有自信能带领大家走好这条路。其次,要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行动指南,我们应当有这样的理论底气。再次,要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根本保障,我们要有这样的长远目光。最后,还要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淀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力量,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要有这样的民族自豪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立场,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毛主席曾经豪情万丈地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充满自信,就能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是,坚持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我们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是从物质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但是,我们党是致力于打倒剥削阶级、打倒特权阶层、打倒贪污腐化而取得人民的信任、拥护与支持,是人民和历史对党的作为和主张的认可,决定了今天的道路、理论与制度,才有了今天的执政地位。如果我们打倒了旧的剥削阶级、特权阶层和贪污腐化,又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导致了新的剥削阶级、特权阶层和贪污腐化产生,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那我们就成为历史的罪人、人民的罪人,不用历史和人民宣判,新生的剥削者、特权者和贪污腐化者会设法取而代之。或早或迟,历史和人民会对新的腐朽力量连同我们一并作出处理,并且,历史和人民不会再次选择我们以及我们的主张了。所以,富起来仅仅是手段,不是也不能是全部目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分配格局,从制度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争取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早餐,还要能够把属于大家的早餐分配好。总之,要坚持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坚持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实现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生活、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期盼着我们的孩子们、孙子们以及他们的后代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也期望着,晚上入睡前为孩子们掖好被角,轻吻额头的时候,我们确信他们的未来会衣食无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坚持和谐社会建设。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