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1
《我的人生我的课》通过一节生动的课程:《寻找语文的魅力》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具体课程领域存在的缺失,同时并不就课论课,而是从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几个不同角度出发,着力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解读学生的心理症状、展现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的变革。
它不仅在内容上力求传播新知,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而达到最佳叙事效果。片中首次提出“生活课”的概念,即“一切的教育都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专家学者,而是培养人格完整的男男女女。”以此来呼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说明中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地改变。
我们是中国人,只要一提起语文,常常会让人心动不已:或为之开颜,或为之神伤;或为之振奋,或为之憔悴。然而,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关于语文的教学,却又让那么多的人充满失落、欲说还休!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压力,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切实地更新教育理念,更在于厘清许多实际存在的困惑。
困惑一:课改一开始,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学期要上两本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赶进度、开快车,知识难掌握,基础难巩固,新课标理念太理想化,新教材体系太无序化,新课堂教学太粗略化。总之,教材体系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困惑二:从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
困惑三:我们现在的学校大多数仍是大班级,但当看着黑压压的教室,面临着二三十双眼睛的时候,犹豫退缩了。因为教师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怎样让如此多的学生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里既有序又活泼地学会,又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呢?我想也有很多老师也希望组织新颖活泼、能够体现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吧。
显然,这让我们承载丰富人文特征的语文学科很是压抑。语文课要跳舞,但是还必须带上那丑陋的枷锁。这应该是广大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的。现在《我的人生我的课》第一集中带领我们去寻找语文学习的魅力,帮助我们解决了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困难,教会我们如何劈去枷锁。但我想应对新事物,总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要顺利地度过这个磨合期,关键取决于个人应对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方法。比如关于怎样解决每一科目的教师都面临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问题,关于我们语文我是这样想的,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个板快每一个专题的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因此,不敢大胆删掉、或略讲自读一些篇目,平均用力,必然造成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语文的力量,来自于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语文的动人,源于研习者纯正、成熟的趣味。
听听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的声音:在你丢掉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
如果我们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笔记,抛不开学生的练习簿本,不能从琐碎的知识中走出来,不能从功利的历练中跳出来,那么我们所学的“语文”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语文”只能是大打折扣的语文。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就会对语文产生发乎内心的好感,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唯其如此,语文学习才能成为他一生的自觉行为,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并影响他的一生。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滋养学生的心田,为他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这既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ღ最后,我想用屈原的一句话来自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2
生活教育理念20世纪就被很多教育学家提出,其中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生活教育。他的其中一个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社会即人。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活教育就是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显然,为生活作准备,不仅仅是考试,不仅仅是升学,还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方面。生活教育的实质应当立足于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幸福、健康、充实的生活,培养幼儿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使之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从小劳动的人,甚至是简单劳动,要比那些从来不劳动的人来的快乐。研究还表明孩子童年时情况与成年后的表现有着紧密的联系,童年时劳动的人成年后交友广泛的可能性要高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犯罪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要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掌握很多生活的本领,这是他能力的基础,也是他快乐的基础。当一个孩子生活的积累,他最终会慢慢形成一种知识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学校教育中形成不了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小学就有家政课,例如烹饪课。它为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比较偏向于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比较狭隘。其实,这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培养什么的对象”这个命题,究竟是培养完整的人?还是高分机器?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每周做一定家务,并自己安排计划完成,不是随随便便的使唤孩子,给孩子真诚的鼓励使不错的方法。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并向孩子传授价值观“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孩子可以利用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3
前一段时间我认真地学习观看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的大型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本片共有五节生动的课程:《寻找语文的魅力》、《数学的焦虑》、《英语在别处》、《被偷换的体育课》和《如果有门生活课》。主要观看了《如果有门生活课》。这几节课分别从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几个不同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具体课程领域存在的缺失,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解读学生的心理症状、展现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的变革。由于我是数学老师,回家之后我还观看了《数学的▼焦虑》,看过之后,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样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呢?下面就《数学的焦虑》来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 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节目中也有采访者提到,兴就是兴奋、趣就是有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和课程之间最宽阔的桥梁。只有在快乐地状态下,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和动力去做事。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想让同学们数学学得好,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喜欢数学,自觉地把数学学好。在培养兴趣方面,我想可以这样做:首先要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只有喜欢这个老师了,才有可能把这门学科学好。其次,在教学中要用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形式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可以用游戏导入,小组竞赛,故事贯穿课程的始终,夺红旗,奖红花等方法激发孩子们对数学长生兴趣。
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发扬兴趣区域的优势。我们作为老师,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在教育方面不要搞一刀切。有的孩子在数学方面真的没有天赋,理解能力很差,我们就不要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给自己挣面子,硬逼着他们通过大量的机械的重复性的练习提高成绩,这样反而让他们觉得负担过重,失去兴趣与信心。作为家长,我们更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根据孩子自身的优势培养孩子。比如孩子喜欢数学,对奥数题感兴趣,想上奥数,我们就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别人几天学会的他只要一天就可以学会,那就一定要在绘画方面培养孩子,他或许就是未来的画家······同时,家长一定不要把自己喜好强加给孩子。我们认为学音乐,将来能当歌星能挣很多的钱,就应要让五音不全的孩子学唱歌;我们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偏要一个一看到数学符号就头疼的孩子去上理科班等等,这些不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只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的多观点是错误的,行为更是要不得的。
通过观看,我还感悟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因为功利,而摧残学生的个性,摧残学生的兴趣。反之要给孩子可持续法展的教育。这个片子非常值得教师和家长观看,希望大家都能受益!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4
如何充实自己?阅读。谁阅读了,谁的世界就会变得辽阔。这是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中一位中学教师马小平在语文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歌……非常欣赏马老师的观点和胆识,尽管他顶着学生升学的压力,顶着众人的质疑,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做法,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也许,在学生的身上一年半载看不出很明显的成效,也许学生的成绩还不能一下子得到提高,但在若干年后,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的课外书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滋养他的一生……
在首集中,以阅读为主题的合肥望湖小学,学校不仅拥有海量藏书的图书馆,而且所有的课程都与阅读有关,阅读才是语文的灵魂。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进行了教学改革,一节课前20分钟讲解教材,剩下的一半时间让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8—10篇文章,另一半时间是学生的自由写作时间。而在我们学校,每个星期有一节阅读课,每天早上还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语文教学,都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更注重学生的阅读。
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培养,需要激励,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持续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想办法,出点子,激励学生能坚持阅读。
教室里小书架上的书一由孩子们部分是学校提供的,一部分是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带来分享,平时,大家可以随时翻阅这些书籍。但有些学生早上看了书,晚上还想继续看下去,需要借回家,老师可指定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借书、还书工作,借书、还书都要登好记,每天中午的饭后十分钟为借书时间,一般从借书到还书不得超过三天时间,这样保证好书大家都能尽快分享,也能督促孩子每天阅读,尽快把一本书读完。教室墙壁上还贴上了班级借书排行榜,每个月由图书管理员统计、公布学生借阅书籍情况。借阅冠军可以向老师提一个要求:要一本自己想要的书。这样,学生持续阅读的习惯又被激发了。小书柜里的书一百多本,一般情况下,一个月换一次小书柜里的书,当所有孩子把小书柜里的书轮流看完时,就让孩子们把这些看完的书带回家,再从家里拿来别的书,这样,孩子们就能经常看到新书,也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有竞争才有上进心。小书架放在教室里,有那么几个孩子,阅读静不下心,常常一本书翻了几页就去换本书,不一会儿又去换本书,做不到持续阅读。结合班级特色章阅读章,老师设立了一本阅读争章本,学生读完一本书,到管理员那儿去做好登记,当然,管理员要考考他这☢本书中的内容,不光看数量,还要看质量,看他是不是读完了整本书,是不是读有所得。如果考核过关了,就能在阅读争章本上敲到一枚“小小书本章”。等敲到十枚“小小书本章”,就争到了阅读章。
自从学校评选了“寒假小书迷”后,每个月,班级中都会根据班级借书排行榜以及阅读评价手册评选出“小书迷”。这些小书迷会将自己的读书格言、自己最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还会把自己持续阅读的好习惯,各种阅读好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块版面就挂在教室门口,不仅自己班级的同学可以看到,其他班级的同学都可以互相学习,大家从这块小小的“小书迷”版面中,得到了大大的收获!
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从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教师担当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任,应该不断钻研,不断实践。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5
今天,我有幸看了这个纪录片,也了解马小平老师的课堂。“如何充实自己?阅读。谁阅读了,谁的世界就会变得辽阔。”这是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中一位中学教师马小平在语文课堂上告诉学生的。也是他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歌……非常欣赏马老师的观点和胆识,也许,在学生的身上一年半载看不出很明显的成效,在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考试中也许考不成优异的成绩。但我相信,这一粒粒阅读的种子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我没有马老师那样的胆识和学问,胆识我一直在真语文的课堂上不断探索。读书,就是我教给孩子重要的学习技能。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阅读课,带着学习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加上每天中午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孩子们渐渐地进入了阅读的殿堂中。虽然孩子的阅读还在是刚刚开始,虽然班里的阅读氛围还不是很浓厚,但是我们已经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我可以感受到,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开始更注重学生的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培养,需要激励,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持续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中会有阻力,过程中也会有质疑。这需要我们多想想办法,设计思路,转变脑筋,激励学生能坚持阅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一定会坚持并努力着。
《我的人生我的课》观后感6
上周二全校老师一起观看了《我的人生我的课》第五集“如果有门生活课”,二十多分钟的视频反映了很多真谛。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
每一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欲望,对子女的期待越来越高。很多家长都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拼命地奔跑,为的就是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在€今后的人生中缩小与他人的差距。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渴求孩子能有最大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应该遵从教育发展和孩子发展的身心规律。循序渐进才能让教育的效果不偏不倚的凸显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在期待孩子发展的同时遵守规律,教育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课”,我认真看完视频后才慢慢顿悟,这门课的着眼点其实是启迪我们,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投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主张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其实我们所有的学习何尝不是在为今后的生活做准备呢?今年十一长假,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做一道菜。从菜的购买,清洗,制作,每到工序都必须自己完成,做好后将自己做好的菜发到群里面跟大家共享。效果很好,孩子们回✄来谈感受说感受到了父母平常操持家务的不易,为父母做菜感到很开心,同时也为自己掌握了一项技能而感到骄傲。小小的动手实践竟然会让十岁左右的孩子有这么多的收获,这些感悟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和体验的来的,会让孩子感悟的更深刻,而非来自课本,也不是来自与教师的说教,因此我认为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简单地做一些家务,会让他们生活的更快乐,丰富的生活体验会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进入知识大厦。家长可以每一周都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孩子没完成一项家务的同时家长要跟孩子道谢,以此来提高孩子参与家务的积极性,学校里也可以安排家政课,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体验中来,将会让孩子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我们想要看到健康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学生长大后能有健康的身体,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理想,有激情,有强大的民族使命感!为了教育的明天,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