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言辞隽永情更真

时间:2025-01-14 06:58:4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记住,我还是我,我的心里只装着老百姓,绝不在民众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而去媚时媚势,见钱眼开。”——张平

随着电影《生死抉择》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作家张平的名字也如热辣辣的西北风一样火爆神州。最近,刚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张平,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面对这接踵而至的荣誉和人们仰慕的目光,他心如止水,言辞中无不流露出一位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作家对艺术的凿凿之道,对百姓的殷殷之意,对现实的息息关注和对生活的悠悠之情。

论艺术,言辞铿锵见真知张平的谈吐总是慢条斯理的,似乎他说每一句话都要经过缜密思索,而听起来,他的一字一句都如行云流水般平和自然,又寓意颇深。见面伊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说道:“我是一位业余作者,您是一位著名作家,能见到您我感到非常高兴。”张平笑了笑说:“你这话见外了,咱们都是同行啊。我们都在用手中的笔从事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一句话,使我悬着的一颗心落到了实处。为了引入谈话主题,我单刀直入,说道:“张老师,看完电影《生死抉择》以后,当时我听到有人对作者还有些意见呢。”听我这样一说,张平立时认真起来:“是吗?你说说,我很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我说:“有人觉得作品写得太理想化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张平略加思索后说:“这个问题我在创作之初便想到了,但是,艺术要源ฬ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当然绝非是纯理想化了的生活,我这样写,一是现实生活中确有一大批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忧国忧民、默默奉献的好公仆,责任告诉我,必须把视角对准他们;二是缘于对未来的一种昭示,而作品的生命力正在于此。”文学写作,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或行为过程,它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反过来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张平的一番话恰恰揭示出了这一本质。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作家的艺术手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富有责任感和良知的张平来说,他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作家就是真善美的使者,手中的笔只能用作揭露丑恶的事物,宣扬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总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说:“有人还认为,您的作品缺乏艺术技巧和艺术性,您怎么看?”他说:“什么是技巧?跟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找线索就是最大的技巧,所谓的艺术性就是好读、好看、好懂,人们一抓住就放不下手,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金玉之言但质朴无华,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其实,他的技巧和艺术性早已随着其作品的广泛流传而尽显无遗了。他说:“我不会走向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更不会为了艺术而牺牲掉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在艺术和道义发生冲突时,我只能选择后者。”铿锵的言辞表现了作家对艺术真谛的真知灼见,也表现了张平作为“人民作家”所具备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议百姓,言辞恳切显真诚著名作家巴金在谈创作体会时曾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哭泣。”张平的作品能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正是他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平民百姓感同身受、精心提炼的结果,字里行间饱含着百姓的喜怒哀乐,言谈话语饱蘸着对百姓的挚爱真情。1995年,张平跟随北影导演到一个偏远山区采访,房东老农听说眼前这位陌生人就是小说《天网》的作者,于是奔走相告,村民们闻讯后,纷纷前来看望这位为老百姓仗义执言的好作家。回想当时的情景,张平说:“我当时的感觉非常真诚,这是惟一的感觉,真的,我打心底里感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我想我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努力都将没有任何意义。”他将灵魂的升华作为情感的反刍,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为他提供生活营养和精神营养的老百姓,虽非振聋发聩,但却感人肺腑。

我问:“听说您在北京因《天网》和《法撼汾西》这两本书打官司时,几位山区的农民专程赶到北京丰台区法院去声援您,当时您有什么感想?”“我第✘一眼见到他们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后来,他们死了活了要请我吃饭,给我压惊,竟然为我点了两份过油肉,说是让我好好补补身子,攒足了劲儿跟他们打,我又止不住地泪流满面。”说到此,张平再一次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不是当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泪,而是“人民作家”对人民群众的崇敬之情生发出的感激泪。我说:“作为一名作家,能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和支持者,应该感到很骄傲。”“是的。我为有这么多朴实的老百姓感到骄傲,也为他们曾给予我的力量和勇气、激情和信心而感动。我常常问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一个区区写了几本书的小作家,何以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不就是因为作品里描写了一些深受百姓拥戴的领导干部,关注了一些老百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为老百姓说了几句公道话吗?假如我的作品里都是花前月下,杯水风波的感受;都是象牙塔里纯而又纯的阳春白雪;都是舞场歌厅的豪华奢靡;都是云遮雾罩般的技巧翻新,这些老百姓能接受吗?他们还能记住我吗?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关心支持我吗?”这不仅仅是在问自己,我想这是对一些拿着老百姓当试验品,对民众生活视而不见的作者们心灵的拷问,同时,也是张平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在说话,那就是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感情。“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写作。”这恳切的言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真诚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才具有突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震撼千千万万人的心灵,他的作品一问世,便出现“张平热”也在情理之中了。

说现实,言辞精辟显激情作为一位“人民作家”,张平对最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细致入微的体验,然而,他手中的笔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对某一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赋予浓墨重彩,而是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将创作的思维和观察的视角对准现实领域。他说:“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张平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我国前所未有的改革事业,重点是关注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改革事业成败得失的党风问题,《抉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此我说:“什么时代背景造就什么样的作品,没有抗美援朝,就没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没有自卫反击战,就没有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您觉得您的作品是不是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最好的作品呢?”张平说:“对一部作品很难用最好这个词来评价。同我一起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还有不少,都很优秀,其他没获奖的上千部作品中也不乏精品,但题材不同,手法各异,读者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但我一直把眼光盯着现实。如果说别人卖的是人参,那我就心甘情愿地卖我的胡萝卜,只要能对我们现实社会的民主、自由,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对全体人民生活的幸福多多少少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我就心满意足了。”平实、自然而又通俗精辟。有人认为张平的作品大多涉及反腐败的问题,是有意迎合老百姓的心理,对此,张平有着更加深沉的解释:“反腐败并非只是老百姓的事儿,我们党和政府对惩治腐败更有信心。我选择了为百姓说话,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只要作家不回避矛盾而又恪守良知,其作品必然涉足反腐败的题材。”我担心这样的作品多了,势必会把社会形象染黑了,反倒使人民丧失了信心,张平则不以为然,他说:“腐败不是作家写出来的,而是客观现实,既然产生了腐败,作家就要捉笔为刀,冲锋陷阵。不管腐败现象多么猖獗,要看到我们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是大的,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前景是光明的。”精辟的言辞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也表达了一位“人民作家”的豪迈情怀。

谈生活,言辞质朴表心迹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就是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人生经历的外在反映。张平正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来直面人生的。

交谈中,我曾谨慎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听说一位奥运会运动员夺得金牌以后,各级各类奖金累积已达上千พ万元,您这一部作品获奖以后也不过区区几个钱,您不觉得心理不平衡吗?”张平轻松而坦然地说:“社会分工不同,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比起1998年抗洪抢险中,那些扛沙袋、堵缺口,甚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我还能说什么呢?作者的责任意识决定他的写作动机,我们讲社会效益第一,同时也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但如果只把眼光盯在钱上,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其作品也必然是速朽无疑。”在此,我不由得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在苦思苦想、废寝忘食的创作过程中,任何出自金钱的考虑都不在心上了。”这种观念是偶然的巧合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写作动机——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在谈话即将结束之际,我不无冒昧地调侃道:“张老师,您成了名人了,今后老百姓再见☣您也许不容易了吧?”张平似乎早有这样的准备:“你千万别把我当什么名人,我能小有成就,还不就是咱与百姓贴得近吗?记住,我还是我,我的心里只装着老百姓,绝不在民众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而去媚时媚势,见钱眼开。”质朴的言辞犹如心灵的音符,弹拨着作家的精神脉搏,也呼唤着世人的责任与良知。

采访结束时,我请张平为《演讲与口才》杂志题词,他欣然应允,挥笔写道:“独树一帜,天地广阔。”柳遇春风方着绿,船离滩头始扬帆。愿张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愿这位“人民作家”永远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张平言辞隽永情更真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