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我想通过我的发言,能够与大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为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三大课题中,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学者由于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们大家一定都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我们深信,没有什么理论比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了。
一、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0世纪,我们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多年来,不计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仅以山西省为例,据中国科学院《2001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能力都排在全国的下游,特别是生存支持系统排在最后。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进步,威胁着人类健康,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资料显示,山西省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实际上,由于污染引发的,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清的疾病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号报告中指出,2000年全国仅大气和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实现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连我们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吗?没有什么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可怕,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却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陶醉在所谓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上,这样就显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经济,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连续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和多次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太湖经退耕还湖后,面积正在扩大;塔里木河恢复了流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环境质量趋向好转,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太原市经过综合整治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举甩掉了全国大城市环境质量倒数第一的帽子,而且在一年之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但是,无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仍被企业视为掌中宝,爱不释手;早该被取缔、关停的小煤窑,还在疯狂地、不顾死活地肆挖滥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执迷不悟地干着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重蹈着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无异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回过头去指责瓦特发明蒸汽机而引发的工业污染,更没有理由指责359旅在南泥湾、军垦兵团在大西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应该做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为了未来,为了子孙,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起历史的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重在实践
虽然我们近几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竣的形势,我们所有的努力简直是杯水车薪。之所以如此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缺乏合力。众所周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家们从党风建设、法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激励机制和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去努力;需要社会学家从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入手;需要经济学家在转变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下功夫;需要生态学家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循环经济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力协作,以及所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关键是要形成合力,付诸实践。不幸的是,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基层一些地方仍然只局限于在极少数部门之中,甚至还仅停留在文件上,躺在抽屉里。二是对全面的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越快的地方就是发展最快的地方。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成绩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地方政府,突出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对增长目标的疯狂追求,不考虑企业本身的环保要求,不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本没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科学衡量全局的工作,忽视了小康社会前面特有的限定词“全面”二字。三是片面的政绩观和不恰当的干部激励机制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快速就是政绩突出的集中表现,并且把这一标准作为评判干部成绩优劣的主要尺度,而对资源、环境这些可持续发展要素的考核却缺乏硬性指标,致使一些干部常常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在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甚至成为“盲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盲区”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地方。四是,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门科学,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实践,需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来保证,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只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把可持续发展喊成悲壮的口号。
三、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党中央还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ข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可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实践群体,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个公民做起,才能真正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纲领。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对可持续发展负总责。江泽民同志在历次召开的中央国策座谈会上都强调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与真正做到一把手负总责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层尤其如此。各地的实践证明,一把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高低和工作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切实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内容,做到任前公示,离任审计。凡是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提拔或重用,以严格的政绩目标和考核要求来指导和促进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抓好可持续发展工作。世界银行在向中国政府递交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好努力做到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成本,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将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是主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出发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民群众不但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态文明之风。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只有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潜力产业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各级干部要有决心与胆识,与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彻底决裂,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开展扎实有效的环境警示教育,真正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夙愿与追求,保护环境、再造祖国山川秀美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法可依。多年来,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但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相比,这些法律仍显得乏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森林法尽管颁布多年,但砍伐声一直不绝于耳;矿产法也早已实施,但违法采矿随处可见;环保法虽经修改,逾加严厉,但一些企业主依然我行我素。之所以出现上述令人尬尴的局面,除了法制不健全、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外,还有执法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世界银行在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和效率提高,重点放在地方环保部门。我们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地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工作,把执法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抓好。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来,重点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回顾几年来环保工作的执法实践,我深感步履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在现实社会中,环境违法现象比比皆是,但该处罚的没处罚,该重罚的被轻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以罚了之。所有这些,都使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强制性大打折扣,几乎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摄作用。xx的“天马案”,案情并不复杂,从发案到判决,历时一年,虽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环保部门早已精疲力尽了。实践使我认识到:环保部门执法的局限性很大,自身建设最为关键,但 シ必须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必须以领导的支持为依托。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这样看问题不是消极推诿,而是有利于拓宽思路、提高效率。不管出现任何复杂情况,历史赋予我们环保卫士的神圣职责是不容改变的,悲观失望、消极敷衍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能力建设,需要下大力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总之,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都决定了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又不能期冀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工作环节抓起,真正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