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先进事迹

时间:2024-11-15 08:19: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2008年1月退休。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

王伯祥被寿光人民称为“我们的伯祥书记”,他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寿光县的第十五任县委书记,1986年5月至1991年10月在寿光担任领导职务。他用自己对寿光这片土地的爱和执著,在五年半的时间里,谱写了一首人生壮歌。他被称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优秀代表。寿光生养了他,他回报了寿光。所有这一切,大地为鉴。

具体事迹:

1988年腊月廿八,王伯祥到各乡镇走访。走到三元朱村的时候,村支书王乐义对他说,东北有个韩永山,他能在寒冬腊月里种出夏天才产的蔬菜,且不用生炉、不用费煤。“真的?”“不信你看!”王乐义从身后拿出一只顶花带刺的水灵灵的¡黄瓜来。

王伯祥觉得这事可不简单,让王乐义赶紧去东北看看。寿光蔬菜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但一到冬天却是园地净光,土豆、白菜和萝卜就是人们的主菜。要是冬天也能种出鲜嫩的蔬菜,人们享了口福不说,老百姓的收入岂不是能翻番?

王乐义在*瓦房店看到的景象,让他惊叹不已。大棚外天寒地冻、雪花飞舞,棚内却是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嫩汪汪的小黄瓜掩映在层叠的花叶中。那时的王乐义就想着赶紧回去向书记汇报:这绝对是条正路子、好路子!

一拍即合。王伯祥和王乐义商定,首先以三元朱村为试点,种植大棚蔬菜。“可咱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温度差一点苗苗可就活不成。”两人想了又想,最终只想出一个办法:把韩永山请到寿光来。可是,这并非易事。

东北汉子韩永山,他曾发誓不向任何人传授冬暖大棚种植技术,连亲戚朋友也不成。可最终,他来了寿光。一个县委书记,开口闭口喊自己师傅,待他如同亲兄弟,还如何能推脱?

师傅请到,大棚推广上的难题又出现了。“冬天能种菜?”老百姓们怎么也不相信,大棚里不生炉子,就能像夏天一样长出菜。再说,建一个棚得六七千元,在当时来说,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如果赔了,这个损失谁来担?

王伯祥觉得,百姓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冬天种大棚,史无前例且投资较大,百姓当然✘不敢迈步。他告诉大家,这次试种大棚,赚了,钱是大家的;赔了,损失由政府出。并请党员干部带头先种。

1989年8月13日,寿光三元朱村的第一批17个冬暖大棚动工了。韩永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招❅”都使出来,从大棚方位、墙体厚度、顶棚结构、大棚骨架,到塑料薄膜的选择、指导嫁接,手把手地传授给建棚户。眼瞅着一棵棵秧苗冒芽、绕藤、开花、结果,农历腊月廿五,三元朱的田野里响起了鞭炮声,黄瓜开摘了!

一车车鲜嫩的黄瓜运到了寿光县城,人们稀奇地看着冬天里的嫩黄瓜,很快,价格由五六块涨到七八块,再涨到十几块,一会儿工夫卖个精光。17个大棚户高兴了,一转眼就成万元户;没建大棚的人家眼馋了,跃跃欲试。第二年,冬暖大棚在全县得以顺利推广,6000个大棚拔地而起。

县委为种植大棚提供所能想到的一切便利。资金、技术仍由政府担保,针对种植大棚户的具体情况,各家分散的地块得到重新集中调整;按十亩大棚打一眼井的标准,保证大棚蔬菜所需用水;发展畜牧业,为大棚菜提供有机肥料……

由黄瓜所引发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寿光传统的旧有蔬菜种植模式,不但富了三元朱,也燃起了整个寿光种植冬暖大棚的火种,继而席卷整个中国,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绿色革命。许多年前,曾有一位美国专家说,中国对世界农业贡献最大的有两项:一是杂交水稻,一是日光蔬菜大棚。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随着“大锅饭”的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拥有生产自主权的农民在种足口粮之后,又使寿光历史上“种园子”的传统得以延续。寿光南部因其土质肥沃、雨水充沛,自古农民就有种菜的习惯。

自家吃不了的菜,便拿到街上售卖。寿光的北邻,是有着30多万职工的胜利油田,油田区不产菜,一有卡车出来时,便在路边捎些菜回去。有种、有卖、有买,在车辆必经的五路口(地名)自发形成了市场。

在一次修路中这个给百姓带来财路的小市场却不幸被撵走。百姓手里的菜没了出路。有人试探着想开辟新的市场,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尚未解放的当时却步履维艰。有村干部甚至因害怕破坏风水,而拒绝将市场建在自己村边。

火热的交易场面提醒了王伯祥,让他注意到蔬菜市场的巨大潜能。1986年,他上任县委书记,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把蔬菜产业做成寿光的金字招牌,让百姓都能搭上蔬菜这趟顺风车。出身农家的王伯祥知道:“一亩园能顶十亩田。”关键是,逐渐富起来的人们不再只看重“粮袋子”,而是愈加关注“菜篮子”。要不,中央领导们怎么会把“菜篮子”当成一项工程摆到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

在他召集的县委班子论证会上,他阐述了想法:抓蔬菜生产固然重要,但市场做大了,蔬菜才能更好地流通;流通不成问题了,生产的积极性才能被带动。他建议,继续培育和扩建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且为全县的第一要务。让蔬菜市场为支点,经济规律为杠杆,来撬活寿光经济。

在计划经济坚冰仍未完全破除的1986年,“市场”两字仍让不少人有冒险之感,有人小心提醒王伯祥:大搞“市场”到底行不行?搞出事来谁负责?王伯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想法简单却坚定:“只要百姓能从市场上挣到钱,培育这个市场有什么坏处?”1986年底,县委形成《关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意见》。

九巷市场得以三次扩建并正式成立管委会,由副县长亲任负责人抓市场管理;银行、邮局、工商所、旅馆、商店等配套机构相邻而建;全县24个集中产菜的乡镇全部成立蔬菜销售公司、400多个村全部设立蔬 ت菜销售点;他们利用各种关系,与200多个大中城市的850多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销售关系;全县还建成大型恒温库58座,12处蔬菜加工厂。

阅读菜市场的价格☿、交易量报表,成了王伯祥上班的第一件事情;为蔬菜市场的发展扫除障碍,成了他不遗余力的责任。乡间小路逢下雨就泥泞难行,影响蔬菜运输怎么办?某段时间蔬菜价格大幅下落怎么办?菜市场常有人欺行霸市怎么办?这种种困难最终都在他坚定的信念下得以顺利解决。

所有这些,为寿光蔬菜树立全国性品牌奠定了基础。九巷市场由最初的占地20亩变成150亩、600亩,规划和建设愈加科学和完善。最得实惠的是当地老百姓,有的菜农一天进出市场送菜五六趟,一趟就收入一两千元。有的人则搞运输、办餐饮,搭上了蔬菜市场的顺风车。有人说,同样的菜,在别处卖不了,拉到寿光的市场,就能一扫而空。

以寿光县城为界,一条无形的咸淡水线将寿光分成南北截然不同的生存区域。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耕耘播种;而寿北,却只有寸草不生的120万亩盐碱地——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

王伯祥就出生在寿北一个叫西北柴的小村,寿北人的苦,他有着切身的体会。如果不彻底改变寿北盐碱滩的面貌,大棚菜种得再好,寿光也只能富一半。他想过多少遍了,如果能把这片盐碱地底下的39.6亿立方米的卤水、盐提取出来,能把滩涂开发出来养虾、贝、蟹,那这个北大洼也能变成聚宝盆。

为论证寿北开发的可行性,县委成立寿北开发规划组,成员为300多名水利、农业、养虾、晒盐方面的专家、技术员。经过8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挖多少沟、修多少路、建多少个蒸发池、用多少石方,一项项落实、核算。1987年秋,可行性规划全面完成。王伯祥下定决心,要带领寿北人民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到底。

早在寿北开发的前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进了工地。周围20里之内没有村庄,他把指挥部兼住处搬进了牛棚。牛棚一住就是45天,与民工们在一个锅里摸勺,吃同样的饭菜。有一次,恰逢上级领导视察寿光,县城里找不到王伯祥,他们就来北大洼工地找,正巧有个绾着裤腿、鞋上沾满泥巴的人从窝棚里钻出来,领导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哪里?”那人答道:“我就是。”那名领导紧握他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北大洼的岔河乡东岔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孔让说,自从1987年建了盐田,村民的日子跟之前的变化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现在村里有盐田1万亩,年产原盐30多万吨。全村现有轿车近400辆,平均每3户就有一辆。有一条胡同里,竟开进6辆奥迪车。

如今,走在寿北村子的街道上,不时冒出个“伯祥餐馆”或“伯祥饭店”,寿北人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伯祥书记”的感激之情。

我们需要无数的王伯祥来领导我们致富,他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要好好学习他,从自身做起,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为老百姓服务的水平,摆正态度,因为我们的工资是老百姓出的,而他们在受苦受难,工作不负责,我们于心不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