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 论文关键词: 拖延 人格 动机 自尊
论文摘要: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拖延既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任务性质及个别差异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即任务厌恶)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timing of rewards & punishments),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3,7]。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3]。同时有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眼前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7]。
(二)个别差异 2.动机。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8],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9]。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3]。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10]。 "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4.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disorganization)。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长此道,他们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ฏ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14]。
三、 拖延的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ษ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但是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拖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能解释情境性行为,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无法对回避行为和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9]:
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k×延迟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perceived value)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是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变成:
期望×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1+k×延迟
整合后的理论[3]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四、对拖延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究,可以套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句话即“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从目前拖延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究得很少。我们需要知道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这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只有个别研究对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如是否及时交付账单,是否及时返回问卷做了调查,有关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研究尚未见到[15]。
第三,现有研究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social loafing)相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第四,拖延与表现的关系怎样?虽然有研究表明拖延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16-17],但拖延对表现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严谨性、自我效能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还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对表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拖延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也存在负相关,这可能就意味着拖延对表现有预测作用。但这种关系反过来也可能成立,即差的表现引起焦虑、抑郁、低自我效能和低严谨性,为避免这些负面结果带来高的拖延倾向。由于现有研究多是相关性质的研究,很难对拖延与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
第五,关于拖延的测量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自陈式量表,对于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或是对拖延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区分 Ü,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法、事件样本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来弥补现时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2] Johnson J L, Bloom A M.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to variance i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 18:127-133. [4] Bridges K R, Roig M.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irrational thinking: a reexamination with context controlled[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7, 22: 941-944.
[5] Hammer C A, Ferrari J R. Differential incidence of procrastination between blue and whitecollar workers[J].Curr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Learning, Personality, Social, 2002,21
:333-338.
[6] Ladd C E. Psychological SelfHelp[EB/OL].[2004-12-10]. http:∥mentalhelp.net/psyhelp/. [8] Senécal C, Koestner R,Vallerand R J.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5,135:607-619. [10] Lee E. The Relationship of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 166
:5-14. [12] 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Freeman,1997. [14] Quek T. The Problem of Procrastination.[EB/OL] .[2004-12-10]. http:∥webhome.idirect.com/~readon/procrast.html. [16] Fritzsche B A, Young B R, Hickson K C.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endency and writing succ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35:1549-1557.
[17] Chu A H C, Choi J N. 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 positive effects of “activ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5, 145
: 24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