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摘要: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三种表现形式:贫富矛盾、干群矛盾和就业矛盾,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对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要针对当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行而有效的治本良策,逐步化解。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 经济利益 就业 民族团结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 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1.1 经济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经济矛盾。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不同群体间的冲突,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不仅限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这就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3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和谐之中仍然存在用消极、颓废的哲学引导中国人,将一切崇高贬斥为虚伪,在思想层面将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消解为反动腐朽,与人类文明相悖的体系。利用名人、文化人公开在网络上传播邪教,公然违背中国的法律,为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发表言论的空间,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破坏国家统一的目的,用尽各种方法,使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歪曲,阻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 矛盾产生的原因
产生这些非对抗性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经济原因。人民内部矛盾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其实质是经济资源的社会分配问题。生产力是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存在严重的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西部内陆地区远远赶不上沿海地区,收入差距巨大。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才造成社会物质资料不充裕,制约了社会具体问题的解决,阻碍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2.2 政治原因。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旧的政治体制和新的政治体制没有很好的衔接,使得党员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加剧,腐败现象的激化,党的领导时常有脱离群众的现象。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来办事,正确认识和区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好群体事件,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国际环境的影响。人民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群体,在接受西方现代价值观念时与自身的传统观念,必然会出现思想上、文化上各种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引起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宗教矛盾。
3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人民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3.1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缓解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发展需要。
3.2 多角度创造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现在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解除就业压力,除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之外,主要还是要靠强化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就业保障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发展新型工业以及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以缓解岗位不足的问题。其次要转变社会就业观念,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提升群众自主创业的意识,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多种多样的灵活就业方式,以拓宽就业渠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自主创业的有效施行。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问题,还影响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安定和谐。政府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夯实党的领导,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要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形势是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团结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是巨大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扩大,团结互助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日益深厚牢固。只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4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国际网络文化冲击。我们建立、健全网络系统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组织体系,维护自己的媒介主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在网络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加强同世界上主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世界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逐步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舆论阵地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