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探析

时间:2024-12-26 01:30: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群众工作

邓小平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群众的作用。在左右江革命유建设中,群众工作主要从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群众中进行群众观点的宣传教育,把握到了争取群众行之有效的方针和策略,并成功争取到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依靠群众

邓小平在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中,不段的强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他说:“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①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中就已践行了这样的群众观点。

(一)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首先充分相信群众。右江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影响,劳动人民的革命觉悟得到提高,农民运动浪潮高涨。在“南宁兵变”事件发生后,邓小平看到了右江地区群众基础好,充分的相信群众是可信赖的力量,便决定移师右江。其次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邓小平把深入的发动群众当做最迫切的任务。当时的宣传工作深入到广西♥省立五中的教师和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做他们思想工作;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发动群众到各行业工会和青年、妇女、儿童团体进行演讲宣传;¢举办马列主义培训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创办期刊报纸、布告标语等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使革命理论深入人心。第三,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渴望经济上能够翻身,也是革命的首要出发点。邓小平汇报中央后即在东兰、凤山、等县陆续开展了土地革命。经过土改,各民族的贫苦人民革命积极性高涨起来。山上的少数民族也分到平地,他们积极种地生产,支援革命,送子参军,响应苏维埃政府制定的法令,根据地的建设迅速发展。

(二)实事求是,一切从革命根据地实际出发

邓小平到达广西后,趁余、李肆机倒蒋之际,及时派多名我党的军事干部打入余、李部队内部开展兵运策略。当建议余、李不要盲目反蒋失败后,迅速做出将已经掌握在手的力量转移到百色,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实行工农联合总暴动的武装方针,成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这一策略的实施是邓小平等人正确的判断和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在军队建设中,党和军队实事求是的建立了人民战争的三位一体军事体制。红七军是由右江韦拨群领导的地方武装同改造的正规军合编而成。正规军是完全脱产的,而地方武装存在着脱产和不脱产两种编制,分别是农军和赤卫军。赤卫队成员平时在家种地做工,有事才集中到一起。这样,在百色起义时期就形成了正规革命军、地方农军和赤卫队构成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三位一体的军事体制。这个结合人民群众实际的军事体制从百色起义创立得以沿用下来,促成了日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军事体制的建立。

在右江土地革命中,共产党实事求是贯彻公平的民族政策。一直受到剥削和压迫最深的瑶族人民分到了土地,不愿意离开山区还可分配山地,这样瑶民就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受到公平的待遇。在百色起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杂居的情况和团结一切可争取的群众力量的理念,真正做到了民族平等,改变了少数❥民族受歧视受压迫的命运。少数民族骨干发挥作用,巩固了根据地的建设,完全符合广西区的实际情况,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三)在革命区进行反腐倡廉思想及实践

转移到右江地区的革命军队成分复杂,大部分是通过我党的“兵运”策略改造过来的官兵。这些官兵纪律性差,军纪不严,有些军官吃喝嫖赌,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克扣士兵军饷等脱离群众的不正之风尚存。为了严肃我党的纪律,树立人民军队良好的形象,邓小平等我党同志在党内和军队内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党建和军队建设。

实行平等的官兵政策。中国红七军政治部发出的《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纲要》中规定要“改良士兵生活,官兵待遇平等。”②邓小平组织召开部队党委会,在红七军和赤卫军中宣传整改,反对特权、反对军阀制度、发扬民主、实行官兵平等。在土地革命中,也可分配土地给士兵,这样一来使官兵的待遇得到保障,使土地革命顺利的开展起来。

发扬党内民主。邓小平主张在领导和决策方面,在党、军队和政府内部反对个人独断专行,实施集体领导决策。《前委通告(第二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规定“:党内一切重要问题均应召集各级委员会讨论决定。”③红七军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解决军队士兵生活纠纷,军事纪律等问题。军部还设有士兵代表大会,保障士兵参与民主决策、宣传与监督。

严肃党纪和军纪。为了健全党纪,邓小平及前委制定了约束党员、干部行为和落实职权责任的制度和条令。在《前委通告(第二号)》中,关于“严格执行纪律”问题就向党员提出了要求,具体是“

一、下级机关应服从上级机关的命令。

二、党的一切决定任何同志均遵从,不能随便以个人意见更动之。

三、同志怠工或表现不好,经警告后仍不改,着即驱逐出党。有贪污、破坏党在群众中义信者,毫无疑义的☒开除出去,必要时可向群众宣传。”④在党组织中不断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大力宣传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二、教育群众

(一)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右江地区一些党员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淡薄,受到农民阶级思想的影响。右江党组织针对这一问题特别加强对党员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教育,同时加强对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育。还为农民群众组织专门编写和出版了《工农兵识字课本》(一册、二册),组织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知识。通过宣传使党的性质深入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使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深深扎根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群众之中。截止到1930年河池整编之前,地方党员已达到1500人,军队党员也有500人之多,充分奠定了左右江革命事业的群众基础。

(二)引导群众,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

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中,看到了右江地区急需群众组织发挥作用来动员广大人民。认识到这一点后,邓小平加强了对当地已繁盛开来的农民协会组织的领导,同时建立了不少工人、青年学生、妇女等群众工会和协会组织,争取在各个层面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陈豪人在《七军工作总报告》中描述到:“当时军委用很大力量做百色工作,建立19个工会,工人群众的情绪甚高,要求加薪改良待遇的斗争接踵而起……”。⑤党组织派党员、干部、红七军战士等到各个地方协助健全农民协会和工会组织,维护各阶层的利益。首先给工人增加工资,改10小时工作时间为8小时;规定各地群众组织的工作职责;在苏维埃政府内安排工人、农民、妇女组织内的人员担当政府委员;交予革命任务给群众组织去做,通过组织宣传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各个阶层的组织先后建立起来,并发挥其职责,为党正确的路线、方针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具有桥梁作用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好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更广泛的宣传我党的性质和革命思想,做好群众工作,使无产阶级革命在这块热土上蔓延燃烧起来。

三、服务群众

(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标准。在人民军队的建立中,加强党组织对军队的领导,建立健全士兵委员会,举办培训班对官兵进行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的培训,保障军队对党的拥护。在土地革命中,邓小平率先在东兰县一代搞土地革命的试行工作,又借鉴江西苏区的《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在右江苏区制定了《土地法暂行条例》,规定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以打击豪绅地主,解救劳苦贫民为根本。少数民族的土改是乡村农民的实际要求,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在文化建设上,各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文化委员会,实行“提高文化,普及教育,推翻旧礼教”的文化教育方针。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设立中小学,创立劳动学校免费培训工农子弟,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也走进党和政府的视线,在山区办起了学校并免费接收适龄的孩子入学。又组织宣传演唱队运用山歌粤曲宣传党的思想,同时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军队建设上,土地革命和文化建设上都坚持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政策上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使人民群众紧密的围绕党和苏维埃政府周围,保障了革命的力量之源。

(二)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建设方针

左右江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殊的民族构成决定了在根据地建设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走灵活多变的建设道路。面对不同族群的特点和群众基础,决策当中应当避免“一刀切”现象。具体在政策的实施上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左江和右江革命政权的组织形式上有差异,左江群众基础薄弱,建立了临时政权革命委员会。右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工农代表会议上直接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第二,起义进度有先后。武装起义暴动率先在群众基础好的右江地区,后逐渐蔓延至左江地区。第三,在土地分配上采取多种方式。实行“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平分”、“共耕”的分配政策,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包括参军者)。第四,不实行强迫命令,强调实行调查事实,说服教育的策略。例如在右江根据地的鸦片问题上,邓小平利用鸦片过境维护根据地经济秩序,又利用鸦片的反作用达到宣传禁烟的目的。这些原则与灵活性并用,统一与多样性政策共同实施的策略达到了更好服务群众的目的,是邓小平在左右江时期做好群众工作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群众的力量越来越突出,群众路线的实施仍然是紧密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世纪,鼓励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早期革命实践中的群众观点政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