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还能陶冶其审美情操,促进其思想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可以说,加快高校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不同时代下,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与当地人文、地理息息相关的音乐,而且其音乐特色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大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以从中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甚至能够通过观看民族民俗音乐表演,了解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服装和装饰特色,从而扩大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例如学习蒙古族的长调,可以发现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的特点,进而了解到它的形成与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其表达的是对草原、牧场、蓝天、白云等的赞美;而吴越地区的越剧和评弹则充满了吴侬软语的气息,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秀美精致的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西北音乐的豪放粗犷离不开那厚重的土地气息♀一样,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音乐文化;壮族的对歌 也是充满了地方特色,它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肯定,而其中的代表作《刘三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进而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并拓宽其文化视野。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春秋时期贵族的教育“六艺”里就有“乐”的教育,孔子也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气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纯净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释放,细细体味音乐的恬静和美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如我国葫芦丝音乐经典《月光下的凤尾竹》,其婉转悠扬的旋律使人沉浸在安静恬淡的气氛中,静下心来感受音乐带来的纯净美好的心灵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有不同的表达主题,如勇敢、坚强、自由、感情等,欣赏者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冒着被禁闭的危险在监狱长的办公室里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所有的囚犯在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就像瑞德所说,尽管他们听不懂所唱词的意思,但他们仍然能感受得到其中的美好和自由,那时他们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从未聆听过音乐的他们在那时突然理解了人生,这便是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所以说民族音乐能够加深学生对感情、生命等的认识和感悟,净化其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它既是一个民族长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浓缩,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反映。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而蕴含在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则更能鼓舞人心。如在八年抗战时期,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聂耳、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音乐以恢弘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填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崛起而艰苦奋战,极大地鼓舞了全民士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时备受☪蹂躏的中国大地上播下了不屈的种子,以致其能够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舞台上长盛不衰。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也因它磅礴的气势和不屈的精神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这种民族精神一直到今天仍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不难看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民族精神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社会,学生民族精神意识普遍淡化的情况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提升民族精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能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但是,我国高校目前正规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严重西化的现象,西方古典音乐和乐器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传统的民族音乐反而成为了选修课,有些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甚至被束之高阁,渐渐被人遗忘。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大地早已千疮百孔,为了使中国重新站立起来,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大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音乐文化就在早期知识分子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进而持续到今天。
第二,我国各民族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都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比较复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系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另外,我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方相比,丰富却繁琐,很多乐器比如编钟就不方便人们随身携带或演奏。而且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汉族的传统音乐以旷达悠远见长,讲究一曲琵琶弹出万千愁绪,一支箫吹出悲欢离合,而这些内在的含蕴文化不是一日半日就能够使学生领会的,多数学生会因其晦涩难懂对民族音乐望而却步,少数人对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提起西方音乐名曲、乐器和作曲家如数家珍,但提起我国的民族音乐,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优秀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渐渐被国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他国的民族音乐,这种西化的局面与中国音乐教育中应有的中国气韵显然是不相称的,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种缺撼。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曾说过“优秀的匈牙利民族音乐,不仅具有民间的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他们属于全民,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人们占有。”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同样如此,所以,当下高校必须改进目前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民族音乐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必须增加民族音乐课程。一方面要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民族音乐器乐课程的设置,从两方面来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2.丰富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由于民族音乐具有极强的民族地域特色,所以,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绝不能依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因其特色而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听、多欣赏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解典故或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越剧经典《红楼梦》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讲一些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剧中人物形象,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同学们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阿炳的身世及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乐曲《二泉映月》悲凉凄惨的原因,增加对音乐的感知。其次,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音乐演出活动。不管是西北的信天游还是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无论是云南的葫芦丝还是几千年前的编钟,都可以在民族音乐的舞台上演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音乐演出做相应指导,或是在音乐演出之后给予点评,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的整体水平。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增加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增加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气氛。
3.完善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在我国高校当前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材在内容上不够完整,数量上也是屈指可数,这也直接导致民族音乐的教学和学习不够系统完善。因此,当下高校必须整理出一套系统完善的民族音乐的教材,教师才有可能根据教材进行完整的民族音乐授课,学生也能从教材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完善民族音乐教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校直接购买市场上的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书籍,加以整理编校,以音乐教材的形式编写出来;另一种是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地方音乐特色,编写教材,突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比如陕西的高校可以集中搜集一些民间的信天游、苏浙地区的学生可以研究越剧和评弹、内蒙古的学生可以学习马头琴和长调等。高校可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编写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这样学生既可以对全国的民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族音乐有更深入了解,学习到当地的音乐文化精髓,这不仅能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音乐得到传承。4.将民族音乐课程纳入年度考核系统。高校必须加强民族音乐的考核,这不是单单为了考试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端正学习民族音乐的态度,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强化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个规范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