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新思考

时间:2025-01-13 20:17: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农民职业教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文章深入分析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包括强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重大问题研究、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创设现代农民职业教育重大支持政策、完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

一、农民职业教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

长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文件中,根据当时的工作重点,有农村教育、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培训等多种提法,在工作实践中,也创造了学校教育、电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类型和模式。客观上说,各部门各行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认识,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不足够。

第一,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不能代替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职业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大延伸教育类型之一。职业教育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全面教育,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立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高专教育制度,开启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轨道。但是,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而且各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仍是延续传统的“围墙式”学校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实际严重脱节。 第二,传统农业职业教育不能代替农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不是传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低层次,农民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教育类型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农业职业高中、农业中职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对象是初中后、高中后毕业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有志青年、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乡村干部等群体被排除在外。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该群体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崛起,经过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成为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我国对“全日制教育”的片面、模糊认识,适合于务农农民学习的乡村办学模式被简单认为是函授、电大教유育,长期被贴上“非全日制”的标签,排挤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之外,无法享受相关的国家政策。据统计,2011年农广校招生十多万人只有3万多人享受国家政策,2012年由于受“年龄”“非全日制”等限制,30万在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务农农民只有可怜的1万多人享受国家政策。国家每年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超过200亿,但职业农民却一点也享受不到,“重中之重”的国家“三农”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变成短板中的短板。 第三,技术技能培训不能代替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不是职业教育的低层次,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两大教育类型之一。不管是从一般教育意义来说还是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说,教育和培训都有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对某个职业或各个生产劳动行为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职业教育既有职业性又有教育性,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使受教育者有业,更使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乐业和设计性地创业。技术技能培训是针对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进行的短期专门训练,是解决受训者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和就业创业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农民培训只是侧重于技术和技能,是短期的一事一训,只是告诉农民怎么做;而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解决怎么做还要解决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包含技术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绝对不能代替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教育和培训并重。

<>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重技能轻能力倾向也非常严重,一谈到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一谈到科学文化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就好像是淡化或否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既要重视技术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既要适应岗位就业的需要,又要着眼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农业知识、技术日新月异,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农民从事的农业产业结构要不断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一专多能”、学会“举一反三”,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当然,务农农民往往学习科学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有一定困难,要考虑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模式,这就要求农民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加快改革,教学模式更要加快探索,努力适合农民在岗学习的特点和需要。

综上所述,农民职业教育是一个单独的、特殊的教育类型,不能混同于普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更不能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来代替。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引导,让更多的人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通过设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更多的农民教育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二、深刻分析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困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转移到城市或非农产业就业,务农农民老年化、农业生产兼业化、文化程度低层化等现象十分严重,并仍在继续恶化,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已摆在面前。对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高度重视,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各方的共识。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社会轻农观念依然十分严重,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小。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农民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低,始终带着“苦、累、穷”的落后标签,社会蔑视农民、瞧อ不起农民的观念依然十分严重。一是社会追求高学历和学历高消费。高校扩招、就业困难,整个社会和家庭把考大学作为决定子女前途命运的唯一选择。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形成学历高消费,职业教育变成低等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涉农职业教育更是没有吸引力。二是年轻人盲目追求城市生活。农村家庭新生代能考上大学的,不论是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院校,都是为了离开农村不做农民,在城市即使找不到工作,甚至宁可“啃老”也不愿意回农村务农。三是“致富农民必须要减少农民”的片面导向。现行各类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几乎都是帮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这在充分发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盲目离农的负效应,进一步削弱了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从供给上看,涉农教育“去农、离农”现象愈演愈烈,农民职业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以就业、效益为导向”“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决定职业院校(包括高等院校)必须以出口决定入口、生存决定发展。迫于就业、招生和生存压力,一大批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高等院校不得不放弃农科专业转办金融、文艺等其他专业。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在校生约7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7%;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在校生195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0.7%,毕业回农村务农或兴业、创业的寥寥无几。据县域职业培训调查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就业学生总数的7.12%。如此下去,涉农职业教育将面临崩溃。另外,高等农业院校也纷纷转办综合大学,一些省级农业大学涉农专业在校生已经降到20%以下,充分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也亟待改革,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世界发达国家在办好一小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更多地发展应用本科教育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借鉴。实践将充分证明,我国高考制度和大学制度改革必须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取得突破。

第四,从条件上看,随着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和项目增多,农民职业教育条件严重滞后。当前,随着国家对“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好”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农民职业教育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里的职业院校中,能让农民就地就近学习的条件和手段都很落后,农民学习无场地、教师下乡无工具的现象比比皆是。以全国农广校体系为例,作为国家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一直在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国家对基层农广校一直没有系统性的资金投入,全靠学校多方争取支持或自筹资金来改善,致使部分学校存在办学条件落后、技术手段较差、基础设施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一些管理部门不但不鼓励、保护、支持和引导其发展,反而以教学条件不好、不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等为由对其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给予限制,严重挫伤了基层农广校和广大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各级政府投入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很多,但执行得都很不理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适合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体系极其薄弱。

第五,从实施主体看,政出多门、规模小而分散、区域差异大,农民职业教育政策效益越来越低。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有二十多个,农业部、教育部、社会保障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在农业系统内,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从不同层面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政出多门,导致教育培训资源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农民职业教育层次不高、覆盖面不广,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而且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培训经费分配、教育培训效果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教育培训市场发育不完善,工商资本进入主体培训,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地不能保证,甚至出现市场无序竞争、部门寻租腐败滋生等现象。

三、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使农民职业教育在尴尬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并健康发展,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迫切需要在深入研究、构建制度、创设政策、完善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强化顶层设计。

第一,强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重大问题研究。建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道路,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研究,要有深厚的理论指导,提出方向性、科学性、方法性的指导意见。一要搭建新型职业农民重大问题研究平台。成立专家咨询组织,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内涵、能力结构、成长规律、学习特点、教育培训、评价认证、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 ッ进行深入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探索工作进行咨询和指导。二要建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长效机制。结合实际需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研究指南,将其列为农业部软课题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社科和教育科学软课题,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三要加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践总结。把全国各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好经验、好方式、好做法固化下来转化为模式,如“创业培训”模式、“送教下乡”模式、“三进村”模式、“田间学校”模式等,便于复制推广。同时,要注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培育职业农民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

第二,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必须要针对务农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设计适合新型职业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制度。一是在办学形式上,要敞开校门。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把职业教育办进村、办进合作社(场),就地取材就地培养,让农民在学中干、干中学,既能缓解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又能扎住根,留得住、用得上。二是在教学安排上,要打破常规。改变秋季招生、从基础学起的传统教学思维,按照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并要将多媒体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有机衔接,充分体现灵活性、实用性。三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学科。强化课程、淡化专业,强化实践、淡化理论,强化模块、淡化系统。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全过程,设计课程或能力模块,突出现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实用性、实效性。四是在教材开发上,要简单实用。突出生产过程和关键技术,教材简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大力开发声像媒体教材和网络教学课件,推进教学媒体综合配套。

第三,创设现代农民职业教育重大支持政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外部性很强,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一要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二要创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在推进“阳光工程”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转型的基础上,新增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化培训和创业培训两个专项,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培训常态化。三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扶持引导。支持职业农民承担农业ถ项目,给予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四是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吸引更多人学农务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提高职业农民教育层次,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第四,完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是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搞短期行为,必须要有较完善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定位,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像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样来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平台。二是积极推进形成主体突出、多元化参与的体制机制。没有主体就没有核心,没有核心就没有凝聚力。要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建全的优势,依托各级农广校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主体,明确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职能,上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横联生产、推广、植保等技术部门,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三是强化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条件手段是教育培训能力的基础,是发挥主体功能和影响力的保证,要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建设专项,重点加强县级农广校设施条件建设。根据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随时随地接受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