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5-01-14 03:45: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基于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合谋”

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学者认为,欧美国家倾向于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种仅仅出于商业动机的活动。[9]言论虽然稍有过激,但也确实向我们昭示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反思这种基于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合谋”,学术性价值的高低与商业化的运作的成功与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一)学术性价值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QS)运用6个方面的指标,即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40%)、学生就业评价—基于雇佣者的评价(10%)、教师/学生比例(20%)、单位教职成果的引用率(20%)、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教师与学生总数的比例(10%),对全球2500多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对700多所院校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公布了“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美地区的☁大学占到了世界500强的70%以上,在前200强和前100强中,这一比例更是攀升到了80%。从国家/区域分布状况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大学数量最多。前100强中,美英占绝对优势,其中,美国占到世界前100强的1/3强和前200强的1/4强。与这份名单相对应的即是,美国成为当前国际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第一大输出国,美、英、澳、法、德、加等国则是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它们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以看出,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价值以及学术实力是实现高等教育海外扩张的前提基础,也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多数的名校来说,它们并不会按照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像市场上受欢迎的商品一样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需求,而是将焦点定位在科研能力的增强、本校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维护本身的声誉和品牌力量上。也正是基于ษ这样的学术性坚守,才使得世界各国精英学子如此青睐。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吸引高水平的学生前来求学,反过来,高水平的学生又使得名校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些名校在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征途中所向披靡,成为开拓海外高等教育市场的急先锋。

(二)商业化运作是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内部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以市场化程度来划分的话,它充其量只能是作为准市场而存在的。正如西蒙·马金森在探讨“为什么高等教育市场不遵循经济学教科书”时所说的,虽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消费者话语,但资本主义在其中没有一席之地;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受监管的准市场。[10]但对于高等教育外部而言,尤其是放置于GATS框架下的国际高等教育,那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形态。其中,政府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商业化运作将高等教育推向了市场的前沿。以澳大利亚为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急剧扩张及其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与政府的鼎力推动不无关系。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保护外国学生消费利益法》、《外国学生教育服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对外国学生权益做出详细保障规定;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推动工作,如澳大利亚教育国际(AEI)在发展教育培训出口产业方面发挥着运筹帷幄的角色,而留学澳大利亚(SIA)则是一个“为在全球推广澳大利亚教育的政府品牌”,像这样的专业机构还有很多;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成立澳洲大学质量保证局,以保证澳大利亚境内外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整合营销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由驻外大使馆下的教育中心及教育、科学与训练部下的国际教育处进行政策研究与市场调查,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以协助大学在国际市场中的整合营销;制定吸引海外留学生的移民政策,只要符合技术移民条件,均可优先办理,✫增强了留学澳洲的意愿。此外,政府还积极参与到境外项目、国际协议等交流项目中。而作为高校则积极响应政府决策,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也不遗余力地树立自己的品牌,包括师生流动、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境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都呈现出自有的特色与优势。正是政府与高校的联袂打造,才使得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创造的出口总额占据了澳大利亚所有服务行业第三的位置,澳大利亚的入境流动率达到了21%的比例。与之相竞争的其他发达国家繁荣的国际高等教育事业也是借力于政府与高校的这种市场化营销理念,将较高的教学质量、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合理的教育成本、优越的生活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积极的留学政策进行系统整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学子争相流入,他们不惜以高昂的学费为代价换取进入高端高等教育领地的入场券。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抉择与政策博弈:世界一流大学的打造与政府营销理念的跟进

迅速推进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在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图景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各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议程。面对这场学术与市场共同演绎的国际化盛宴,作为高等教育后进国家,中国应如何面对?这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于缕析蕴含的几对关系,如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分析的重点在于大学与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政府对于大学而言相应的制度安排如何?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从大学、政府两个维度上来辨析这些关系,从而找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缺失,并围绕建设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强国而直面这些挑战。

(一)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中应正确定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活动主要是学术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专业化过程。基于此,学科和专业为学术思想所独有的理念成为大学的主要取向,大学的产生就是适应保存知识和学术成就孕育而生的制度性安排。从柏拉图的academy的创立到后来中世纪大学的辉煌发展,再到近代以来的学术争鸣,大学始终坚守着应有的学术精神以及学术价值。但当大学遭遇市场,大学的神圣使命变得难以为继,那种初始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探寻知识为目的的学术追求在市场化的侵袭下也变得越来越奢侈。在学术与市场的不断较量中,大学也开始了艰难地抉择。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已难以游离市场化的驱使而独善其身,因此,抉择的焦点在于能否维持学术与市场的和谐统一,既能保持学术的纯正血统,又能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对此,各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比如对国际学生进行营利性收费,向工商业界提供咨询、应用研究、短期培训等而获得收入,将大学设施设备租赁给社区等商业性行为。但在针对本国学生的主流高等教育中,为市场份额和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竞争要么被严格限制,要么根本不存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是为市场份额而存在,饱含学术精神与学术价值的科研才是它们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化来说,只是大学在与社会建构关系中衍生了市场化,而非大学内部要素的市场化,从而市场的边界得以限定。

虽然商业化的高等教育部门很庞大,但完全利益驱动的高校都聚集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价值底层。作为后起的高等教育大国,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追随的状态。当全球化经济到来的时候,作为被动应急的措施,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重塑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已经突破了大学的重围,深入到学术研究领域,开始危及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当初的学生收费并轨、成本分担、学术项目竞争性拨款、绩效评估,到产学研结合、大学企业化、教师商业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深入。如今的学术界,知识的研究与发现已不再是重点,而知识创造价值,知识推动经济,学术资本主义独领风骚。大学旨趣越来越背离学术本真,急速向市场靠拢,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根基。有鉴于此,我国的大学应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做出反思,重审学术对于大学的意义与价值。正如西方大学所秉持的原则一样,学术的归于学术,市场的归于市场。学术与市场于大学内部具有不可兼容性,这即印证了赫钦斯的那句断言:“当一所大学决定要挣钱的时候,它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要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力,并参与到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去,高等教育内部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反,始终如一地保守高等教育的学术精神与学术价值才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法宝。因此,如何提升本身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才是大学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研的发展,它既是大学走向国际化并获得话语权的内核,也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须有积极作为与大学的内部市场化改革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的市场化发展程度并不充分。表现在国际化高等教育市场上,即是营销理念的缺乏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弱化,进而导致了全球化战略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表现出过度、应急的特点。这既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有关,也与高等教育本身拓展市场的能力有关。而后者多半受体制弊端所牵制。虽然高等教育在市场化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空间与灵活性,但这一切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政策框架,因而更像是演员的表演而非行动者的抉择。大学缺乏办学活力,学术自由与学校自治得不到落实与保护,缺少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敏捷性、灵活性与创新性,因而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就表现得差强人意。要改变大学的这种发展现状,必须转变政府行政化思维。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深入地变革,切实将高等教育从制度框架中逐渐释放出来,尽量减少对学术活动的行政干预,着重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引导,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规划,从管制走向合作与治理。其次,在给予高等教育机构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不放弃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不能任由其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应加大财政支持与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使其尽快积累学术声望,从而比肩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大众高等教育,应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适应力与办学活力。再次,政府应树立营销理念并在实践层面加以推进。改变目前缺失宏观引导、大学各自为战、资源缺乏整合、运作较为粗放的状况,在借鉴与吸收西方发展模式的同时,立足本土实际,以主体身份与心态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动因、问题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明晰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攻方向与目标指向,引导国内大学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发展多层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通过清晰的政策引导与长远的发展规划,使我国高等教育从效益教育走向卓越教育,进而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