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美育教学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初中语文教课书中汇古今中外名家大师的文质兼美的作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于一体。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相对忽视美育,结果,德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智育演化为强制性的灌输,成效不大。教育教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诱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美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蕴涵作些探讨,以便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是完全必要的。
1.语文教材的美育蕴涵
1.1 教材中的生活美。例如, 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白求恩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等共产主义精神, 意识到他的精神和人格值得今天所有的人学习。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引导学生认识到, 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 官员的阿谀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 这就要求教师有诚实的品质, 憎恶谎言。课文中这些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慢慢体会、理解, 实现潜移默化,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使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 献身于中华的大业是美的;胸怀大志,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美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是美的。从而改变部分学生的堕落、颓废的生活方式,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2 教材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沉寂;长城的雄伟壮美,黄河的汹涌澎湃;苏州园林的精巧别致,海天一色的雄浑宽广真的是美不胜收。欣赏这些美好的事物,既能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2.美育教学的有效融入
2.1 利用教材优势。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看,有大量描绘风景如画的文章,翻开教材,随处可见,俯拾可得。荟萃这些课文,描写祖国天地美景的不但有雄巍的泰山,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甲天下的桂林,而且有朦胧的海市、超脱的天山,精巧的苏州园林、古朴的晋祠。或描绘山水美,或撷取生态美,或再现园林,或表现天象美,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的自然美,或是移化了的社会美;有的是简朴的人情美,有的是温馨的生活美;这些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有机融合的美文,能产生诱人的美感,能把美的形象投到读者的脑海中,让学生从中嗅到美的芳香,领悟到美的精神。从清华园充满素淡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到世界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从姿态万千的《天山景物记》到簇花似锦的南国《花城》。那山峰,高耸入云;那江河,奔腾不息;那草原,空旷辽远。明媚的《春》天,百花吐艳;《故都的秋》日,硕果馨香,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巴金的《灯》点燃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明灯,《最后一课》进发出了爱国主义的烈焰。文天祥的爱国气节,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鲁迅的斗争锋芒,毛泽东的指点江山,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民族之魂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进! 这是社会美的闪光。此外,古典诗词的永久魅力,现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细腻,♚郁达夫的凄凉,豪放派的恢宏,婉约派的绮丽。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像有经验的导游,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유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只有在学生胸中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才能很好地实施美感教育。
2.2 拓展想象空间。要进一步理解美、鉴赏美,必须把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而提高学生欣赏理解力主要是通过再造想像力的培养来实现的。所谓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过程。这一渗透读者审美意识的新形象,是对原形象的再创造和美的补充。如果不能"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那么后面的品味美和体会美都是空话。例如在鉴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ผ江与天际相接。这里有诗人"烟花三月"一般美好的祝福,有真诚的情谊抒发,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如果审美主体的学生再调动知识和积累,再挖掘美的生活积淀,就会形成美的主观意象:或产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喟,或萌生"将那三春都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的叹息,或浮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这样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会通过美的想像负载到制造出来的艺术画面中去。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激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趣,奏响美育的前奏曲,并由理解阶段的析美、辨美、向往美发展到赏美、爱美、吸收美,真正将审美理解力与想像力将语文学科中表现的美育成分与学生自身的美育情感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情感行为美、祖国山河美、人民智慧美从而教给学生想像美、欣赏美、评价美的方法,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中去,让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融其情。这样,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像,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学生也就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结语
总之,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应始终贯穿美育教育,只有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造美这个大课题,审美教育才能有始有终,才能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表现,培养学生接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只有具备美的特征,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完美,才能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