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网络化生存

时间:2024-12-26 16:31: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话题聚焦

6年前网络正热,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不落人后,写了一本网络小说《Riding the Bullet》,免费让读者下载,结果在24小时内下载了40万本,被迫停止,这本小说在2004年拍成电影。这位世界级的作家在网上空前成功之后,又开始网上发行,书名叫《The Plant》,自己执笔,用连载自愿付费方式,每一段约五六千字上网,读者随意下载,但要求读者自动用 Amazon(亚马逊) 账户付给他一美元,如果下载的人有四分之三付费,他就写下一段,结果连续写了六段之后,宣告暂停。当时大家认为是作者自己发行的失败例子,但作者也初试了数字书本的运营型态。

事隔多年,耶鲁大学Yochai Benkler 教授最近写了一本书《网✯络的财富》,这位教授同样的把整本书上网,免费让读者下载。这虽然是一本专业的书,不如大众化普及,结果仍有两万多本下载,许多读者还写了评论与意见。教授说,这仅是他一个简单的实验,来估测一下书的未来。

这些正是出版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出版商、编辑、作者,都能藉网络的便捷,与读者迅速亲切地联系,读者更可以藉网络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然后下载、阅读,如同IPod下载歌曲那么便利。但是出版界对这种数字技术既爱又恨,在日前华盛顿书展会场里表现无疑,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就大声疾呼,一本免费下载的著作混杂着读者的评论,如果这就是数字的未来,真是一幅恐怖景象。

其实大家真正害怕的是,出版业会不会步唱片业的后尘,一美元一首歌的风扉,一夜之间改变了唱片业的艺术与经营模式。根据Nielsen SoundScan的统计,近五年来❤唱片的销售下滑 19%,但单首歌的零售,仅两年就增加了1700%。

对于技术发展的看法,依各人的角色而异。一位学者就对数字图书馆丰富的典藏,看作是上天所赐,因为能就一个研究课题从各方找出资料,但他说搜寻不算是阅读,阅读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手拿一本书,纸张的触摸ฑ感受,魅力无可取代。

有的畅销书作者,就采取较弹性的做法,把书的前几章上网,免费让读者下载,出版社也配合打印及前几章样品,在书店分发。一位畅销书作家说,无论是好纸、坏纸、烫金边的纸、还是数字,都没办法把好的故事抢走。

有的作家认为,文字一旦数字化在网络传递,书本就从装订线缝溜了出去,与别的书编织在一起,融成整体的智慧,这是在单一书本里找不到的。但有作家持相反意见,说阅读是非常孤立的事,读一本书的时候,情绪完全与作者融合,不会与别的事混淆,甚至不会浏览作者的网站。

对多数作家来说,新技术塑造出来的出版型态,如何导引作者的报酬是主要的关注问题。目前出版商支付作者售价 15% 유的版税,但数字版本在网络却极为容易免费流传,作者的心血原本是供大众阅读,现在大众阅读之后,作者却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报酬,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Benkler 教授不认为这是问题,就像音乐,每首一美元的歌曲,仍能与免费的竞争,只要价格降低,还是有市场,况且数字版成本低,出版商应有余地多分配利润给作者。一本数字版的书售价3美元(约非专业平装书的1/3),应该是合理价格。

今天的技术发展在文学上的冲击,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从历史上看,书本其实也是新的产物,从长期口语相传故事演变而来,而书本的大量印刷,是高速印刷机发明后的结果。印度籍作家Vikram Chandra就有这样的历史观,他出身计算机程序师之家,下载过多本电子书,他认为无论是绕着城堡喊打、还是坚守城池,都失去了立场。他说,攻城的野蛮人多愿意稍作妥协,如果城内的人坚持己见,说只有他们的思维才是世上珍宝,那双方就可能决裂,野蛮人以强力武器打破城墙,攻进城堡。但只要双方让步,顺其自然发展,这种无谓的争战就无从发生。

美国作家Mark Danielewski 说,只要想出创新的方式,实体书仍会继续存在。他在9月刚出版一本小说《Only Revolutions》,述说两个男女青少年的爱情故事,但在格式的安排上标新立异,一本书没有正反,正反两面各有封面,也都是开头,一面是述说女方对男方的感想,另一面则述说男方对女方的感想。阅读可从任何一头开始,但每读八页,就必须把书倒过来从另一头阅读,读八页再倒过来在另一头继续,只有这样阅读情节才会连贯,男女双方才越来越接近,读到书的中点,剧情就连在一起了。Danielewski说,像这样的阅读经验,在网络上就无法体验。

十年来,从早年的电子书到现在的数字阅读,名词各异,事属相同,这也象征网络遇到了“书”的阻碍。如何深一层体认书本不同于别的商品,以及书的人文品味价值,也许是下一步网络发展的研究方向。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