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探究式阅读课堂的研究

时间:2024-12-26 14:51: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展能力。教师应巧妙引领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探究:做好教学预设,在推敲中促进有效探究;开发探究性问题,在揣摩中促进有效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释疑中促进有效探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预设;探究性问题;质疑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在阅读课堂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出探究性学习的优势,使探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展能力。而如何紧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学习素材,促进学生高效参与探究,实现阅读课堂的增值,这一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做好教学预设,在推敲中促进有效探究

探究式阅读课堂打破了传统以灌输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参与阅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不再是静态的接受模式,而是动态变化的探究模式,教师由主宰者变为服务者,这对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因此,想构建探究式阅读课堂,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精心预设教学方案。由于探究式课堂模式更加灵活,教师在预设时必须做到时时心中有学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课堂应该如何有效调控和引导,等等。它突破了传统教学预设中的固定方案,而为多种假设方案,假设方案除了关注学生、教材、教师,还要关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点,而动态变化点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必须巧妙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促进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让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珍贵的教科书》,由于本文所叙述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加上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学生便难以理解文中人物对教科书的感情。针对本文,构建探究式阅读课堂时,教师需精心预设方案¿,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必须抓住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为课堂探究的突破口,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文本是学生探究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找出最能表明教科书很珍贵的语句,并多读几遍,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埋下伏笔。学生们由于认知基础和文本感悟能力有差异,探究过程中必然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教师做教学预设时就要意识到这一点,并运用多元思维来加以准备。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抓住“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这一句,“多么渴望”表达了“我们”怎样的内心情感?“每人都能有一本。”这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探究,从而体会“我们”盼望教科书的心情,进而理解教科书的珍贵。又如,有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作者在写“护书”之前要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都是ถ教学预设时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们是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为什么珍贵的重点。可以说,探究载体、探究方案是引领学生细细推敲、认真揣摩课文的关键,而教学预设则为探究性课堂的有效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能助力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调整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更睿智。

二、开发探究性问题,在揣摩中促进有效探究

构建探究式阅读课堂时,教师要突破传统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探究过程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天堂。探究问题影响着探究质量,它是把课堂推向高潮的基点,教师要结合文本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深入教材、深入课堂去挖掘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带着问题深入课文,在文本中找出答案或者结合生活阅历去理解问题。好的问题能引领课堂,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激情,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不断深入。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而“永生”则点明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围绕捐献“眼睛角膜”而展开的故事是本文的明线,捐献前后的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是暗线,明线易梳理,而暗线则必须通过深入探究方能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构建探究式课堂时,问题作为重要载体,如何有效挖掘呢?教师要摒弃空而多的问题教学思路,不设计很多泛泛而谈的问题,而是切入文本的核心地带去挖掘、设计,使问题成为探究的重要契机点。如贯穿本文的始终是人物的内心情感,“情”是主线,是探究的突破口,教师可以在“情”字上下功夫,如父亲的话“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别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语言看似非常朴实,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何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就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解决途径是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比如,文本中讲述母亲捐献角膜时,“我”的愤怒和父亲的“平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要表达什么?表达的是父亲的伟大。而后文中“我”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而ด这个变化是建立在父亲的影响之下,这就是传承。“温迪”是“我”的女儿,她在这个家族中经历了这些事情,她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抓住“情”字使学生对文本所要传递的真善美形成完整的感知,于是,课堂探究有了突破口,学生会在探究中达到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释疑中促进有效探究

质疑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思维品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时,学生会随着探究过程的深入而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在课堂上有些想法会转瞬即逝,但不断生成的思考点会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质疑的问题便是理解文本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意识到质疑对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性,要积极搭建质疑平台,重视学生质疑点的生成,使质疑成为探究课堂又一重要的突破口,并引领学生在释疑中有效参与探究。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金色的鱼钩》,文章生动感人,平凡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老班长,为了让身边的小战友能走出草地,不惜牺牲自己。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会在揣摩语言文字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课探究的重要通道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在研读教材时,不难发现,里面有“哭”、有“笑”,这些语言文字背后暗藏着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教师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去感悟、品味。深入文本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而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语言文字描述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解。如“笑”,文章两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笑”,学生可能会质疑,老班长的两次笑为什么不一样?课文描写了老班长今天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按理说他的内心应该充满自责,怎么会笑呢?这个质疑点其实就是学生理解老班长光辉形象的重要契机点。学生必须深入上下文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为了让同志们能够“痛痛快快”地喝下去,老班长故意装出一个笑脸,他要用“笑”创造一种气氛,来动员大家喝鱼汤。这“笑”里包含了多重含义,学生的质疑为深入探究提供了突破口,使学生的探究能紧扣课文,实现课堂的增值。课文出现的第二次笑是在“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之后,老班长命令“我们”吃下去,待大家吃了,他才露出一丝笑意。第二次的笑是“一丝笑意”,这多少透露出老班长的无奈和心酸。可以说,借助老班长的两次“笑”为质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联系上下文,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鱼钩”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四、结束语

总之,探究式阅读为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感悟能力注入了活力,它能将学生的潜能通过深入探究而持续开发出来,使课堂由被动灌输式变为学生主动获取式,实现课堂的灵性发展。想让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更有效,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探究平台,从而让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万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甘肃教育,2010(01).

[2]王建民.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