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4-11-10 21:12: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引言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两种倾向。前者试图建立自主语言学,后者力求在不同学科建立跨学科的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虽然两者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当前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1]本文将概述语言学研究的上述两种倾向,一种是语言自身的纵深发展,让语言学更为细化和深化;另一种是语言学与另一门学科形成交叉学科。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为例,探讨这门交叉学科产生的背景、理论成果及其研究发展前景。

2.语言学研究中的两种倾向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两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呈现纵深发展的趋势,对本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使语言研究日趋细化和深化。这些研究大致有如下支派,♀例如: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形式语言学(Comal Linguistics)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语言学呈现横向发展倾向,力求建立不同学科间联系,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形成交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例如:

1.认知科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2.心理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3.计算机科学+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4.神经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

5.社会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就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而言,跨学科研究的横向发展是语言学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未来语言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3.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成果

3.1国外跨学科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末,对跨学科做理论探讨和实验分析的著作越来越多。1968年,第一次国际跨学科研讨会召开后,由柯斯特编著了《超越还原论:阿尔巴赫问题论丛》一书。1970年9月7-12日,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的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会后出版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该书成为跨学科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际学术界也有很大影响。

1979年,有ต关跨学科的重要著作《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问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1975-1976年度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生计划主办的研讨会论文集。

1980年,国际跨学科学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以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管理的研究为中心,成功组织了多次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

1981年,雷斯韦伯编著的《跨学科方法》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跨学科问题专著《跨学科分析和研究》由美国洛蒙德出版公司出版,标志着跨学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0年美国跨学科学专家克莱茵出版了第一部由个人独立执笔完成的专著《跨学科学历史、理论和实践》,标志跨学科学已进入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000年由德国教授Peter WEinert和Fico S tehr主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践中的跨学科学》,是迎接21世纪的一部跨学科学专著。

3.2国内跨学科研究成果

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4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了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交叉科学被叫响,并迅速传播、普及开来。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

1987年开始,关于跨学科学,交叉科学的专著陆续出现。198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徐纪敏的《科学的边缘》,198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光、任定成主编的《交叉科学导论》,1990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仲林主编的《跨学科导论》,1991年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仲林的《跨学科教育论》,199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徐飞编著的《科学交叉论》,同年,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1991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交叉科学概论》,199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由金吾伦主编的《跨学科科学引论》,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刘仲林主编的《现代交叉科学》,等等。

4.跨学科研究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现

4.1认知语言学的产生背景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是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工作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范围十分广阔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并以对世界进行感知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2]。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和认知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由自然语言切入来组织、处理以及传递信息。目的在与通过分析人的思维、储存信息、理解产生语言的过程中运用的认知策略来研究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所以,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交叉学科。

4.2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末,认知语言学理论进入中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内研究者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创新。国内语言学家已开始使用认知语言学来研究我们的母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型范畴、概念隐喻、转喻及语法化等一些领域的研究也卓见成效。

4.2.1范畴化理论

语言的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现阶段的研究,国内研究者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以及象似动因去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而是开始从范畴化的概念入手,来研究范畴化的目的及其与方法论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问题。但是由于忽略了概念范畴本质在人类认识的完整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在解释一些范畴原型理论ღ时出现了矛盾。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开始对非范畴化理论的含义、特征、动因及理论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

从我国范畴化理论研究进程开看,学者逐步深化对范畴化问题的探究,在认知科学、语言学科、科学方法论之间搭建起一座跨学科研究的桥梁。

4.2.2原型理论

原型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起点[3]。我国对原型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层面。一些学者将原型作为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参照点,在对外学习者的观察与研究中发现,学习者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动态变化[4]。我国的语言研究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利于外语教学的展开及相关教学误区的纠正。

4.3.3隐喻及转喻理论

语言学家把隐喻看作认知思维的一种基本手段。我国初期研究主要是对汉语语篇标题和正文间的组织作用上,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施喻者和受喻者在隐喻构建与解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未得到足够重视[5]。后来的研究重心开始转移到对转喻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信息发展、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也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类,这为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5.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借助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来对语言认知进行跨学科研究,解决具体语言问题。跨学科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创新之路,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因此,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强。

5.1引进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学术成果

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吸收最新理论成果,扩大国内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同时立足汉语语言的特点,不断探索语言学习规律。加强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以及跨学科等方面的深入探究,不断壮大自己的研究队伍,拓展研究空间。

5.2扩大研究领域,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交流

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语言学、神经认知科学联系紧密,学者可以有效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结合语言学自身的发展进行研究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团队。例如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语言与认知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同时专家学者也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扩大研究领域,注意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认知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积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5.3立足汉语自身,加强理论论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引自国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只有与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与汉语母语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汉语属于无形态变化的孤立语,汉语原型、范畴理论、语法句法分析为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研究素材。国内研究者应利用汉语研究经验,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与汉语研究相结合,拓展研究空间。将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汉语研究成果相结合,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认知问题,是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6]。我们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简单地套用理论,而应学会利用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实践应用,在具体领域里进行分析、探讨、论证、完善。

6.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语言学认识的不断加深。跨学科的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语言学科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倾向看,语言学不会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而试图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进行多元化的探究,语言学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十分明显,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就是跨学科研究强有力的一个证明。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