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在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11-10 14:30: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在以网络媒介为新兴介质的信息社会,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应用网络媒介,应以对话教学为正途。反思网络事件生成教学案例、批判运用网络视频文化建构教学文化和扬弃网络话语建构德性教学话语,是高校德育课应用网络媒介开展对话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关键词:网络媒介;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论述媒介地位时提出的一种观点。媒介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信息,但是媒介至少决定了信息传播形式。网络媒介①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兴传播媒介,它既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同时正在成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应用网络媒介在海量信息中应用教育技术、共享教育智识、凝练教育智慧,从而真正提升高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成为一项崭新课题。

一、网络媒介及其对高校德育课教学的挑战

网络媒介为人类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有学者认为它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等理论均应改写,大学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媒介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打破了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舆论,并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和特征,从而使得传统的公众意见模式、观念模式、舆论模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然而,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②在网络时代,各种网络媒介助推信息爆炸,受众被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包围。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在实现从80后向90后过渡,他们与网络媒介相伴而生、一道成长,是应用网络媒介的先锋。 升入了大学之后,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等监护人的约束以及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使用网络媒介便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度。网络阅读成为一种阅读时尚,网络聊天成为重要沟通样式,网络游戏占据了相当部分的课余生活。毋庸讳言,课堂上也有学生用手机在线阅读、聊天和游戏。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烙印。

2.网络媒介赋予教学后现代性状

然而,如果说满堂灌属于传统教学,满堂问属于假对话教学,那么满堂放、满堂笑则是去对话教学这便是以媒体遮蔽真理的新误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红人不作批判的推介,对网络视频不加点评的播放,对网络流行语不假思索的引用,等等。如此种种,皆为以手段代替内容、用技术遮蔽理性,从而陷入课堂教学中的录像主义。所谓录像主义(videoism)指的是从书本向录像、从文本向视窗的教学转移,教学活动越来越依赖各种形式的录像。在此过程中,媒体往往以生动逼真的技术力量虚构现实生活世界。于是,现实生活的完整叙事性遭到破坏,再长的历史都可以压缩在小时以内。作为录像主义的新表现形式,网络媒介挺进课堂,网络视频将生活经验压缩在若干比特中。由此造成的直觉增速(perceptual speedup),使课堂教学具有某种后现代性状。

3.网络媒介造成高校德育课把关之难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传统教学工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具有经典性;文本知识的合理性、合法性往往通过应试教育、灌输教学的方式解决。然而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不仅改写了教学的书面语言(教案、板书成为随时可以改写的文字),也变革着话语沟通样式;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稔、对非主流网络话语的运用,对传统教学话语造成强烈冲击;尤其随着PPT(幻灯片)作为教学课件的普及,以及学生对网络事件、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红人等印象的先

入为主,教师书写的文字、言说的话语逐渐去神圣化。这实质是话语权重新赋权的过程,高校德育课因此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容易把关。

二、应用网络媒介开展对话教学是高校德育课的必然选择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兴介质,理应助推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之真正实现。曾几何时,灌输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常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对话教育、对话教学乃是时势所趋。教育学界对于对话教学的探讨颇多,但是高校德育界对于对话教学尚缺乏真正关注。大体说来,对话教学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哲学根基,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方法论指。所谓对话教学,是以解决对立冲突的现实需要,以及根据知识的社会性建构这一知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是以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以及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社会互动过程。①然而,高校德育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课程,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对话教学是否会造成教师主导权、教材权威性以及政治导向性的丧失?笔者认为,此种担心或忧虑在网络时代乃是假问题。原因在于:

1.开展对话教学符合高校德育课属性

高校德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不是纯粹的学术性、学理性、知识性的教育;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面向真理敞开的科学,开展德育不应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不是僵死知识的堆积,也不是闪耀的思想片段,更不是预设现成的答案,而是探究世界、人生、国家、社会发展之真理的系统化理论成果。进而言之,网络媒介以技术的力量冲破了灌输教学的藩篱,对话教学乃为时势所趋。

2.开展对话教学顺应着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潮流

不容否认的是当下高校德育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传递中心教学。巴西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曾概括出其10点特征,其中两条就是: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纯粹的客体。据此,无论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媒介,还是应用媒介充当知识权威,都偏离了师生一道探究真理的对话教学轨迹。因此,必须发掘网络媒介的德育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帮助对话教学实现的媒介。对话教学是在变革应试教育背景下提出,故包含了解放、平等、民主等价值取向;对话教学也是在网络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得以彰显,故体现青年、新颖、时尚等时代元素。对话绝非做秀,是以教科书为基本教学素材,以网络媒介为沟通纽带,与学生一道借助反反复复的对话,一起探究和发现真理。德育意义层面上的对话教学,乃是基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网络媒介高度相关的现实性,恰当应用网络媒介以求实▲现高校德育课培育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

3.开展对话教学契合网络媒介的主体间性意蕴

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则运用网络媒介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主体间性的终极关怀。主体间性最早由法国思想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后期海德格尔建立了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即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在此意义上,教学过ฆ程就是师生两个主体之间凭借有效媒介面向本真世界的沟通过程。在网络时代,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理念有了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撑。网络媒介的平等特质必将助推高校德育课教学更加接近对话的本真我他工具关系演进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我你关系,从而建构出主体间的深层对话关系。

三、高校德育课应用网络媒介的教学探索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某些目的和利益,不是后面追加的和从技术之外强加上去的,它们早已渗透在技术设备的设计中。②因此,不仅应运用网络媒介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应将其改造成符合教育教学宗旨和规律的样式。基于近些年来的教育探索,笔者总结出网络媒介在高校德育课中应用的几点教学改革经验。试以网络事件、网络视频和网络话语为例

1.反思网络事件生成教学案例

一般而言,网络事件指发端于现实或网络上、在网络上增强了事件的显著性或改变了事件的进程并且进入了大众媒介传播焦点的社会新闻事件。首先,网络事件属于公共事件,或者说经过网络传播后演变成公共事件;并且,网络事件以网络为平台,其发生和发展经过了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经过网络介入后呈现出放大效果。

因为有了网络事件,学校教育面临新的舆论场。对于高校德育课而言,传统经典教学案例面临OUT危机。进而言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并诠释网络事件,便与学生失去了共同语言,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期待。笔者认为,网络事件可以进课堂教学目标、进课堂教学内容、进课堂教学资源,这或可称之为网络媒介的三进。可以匹配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建设网络事件教学资源库,并同步更新。当然,应注意遴选契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网络事件,选择真正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网络事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入,然后进行事件的深度发掘,运用交往理性拨开网络事件的迷雾,最终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惟其如此,网络事件才具有教学价值。从学生对网络事件的高关注度来看,教学案例不仅仅是教师的预设,更包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共同生成。这样的教学案例,更加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真义。

2.批判运用网络视频文化建构教学文化

网络视频是在网上传播的视频资源,是影像技术和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狭义的网络视频指网络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广告等视频节目,广义的还包括自拍DV短片、视频聊天、视频游戏等行为。

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讲,网络视频是指内容格式以WMV、RM、RMVB、FLV以及MOV等类型为主,可以在线通过Flash媒体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从深层次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录像、电影、电视而言,网络视频不仅是格式的改变,更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因为可以复制、剪切、拼贴,并且往往成为反映网络事件的影像,从而更具互动性、共享性、娱乐性和时效性,形成与青年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网络视频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视频文化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个性多元发展以及提高平等意识;从消极方面来看,也有可能造成人格异化、信仰迷失以及行为失范。

因此,应着力避免以视频播放时间替代教学时间,以视频资料内容替代教材内容,以视频娱乐性质替代教育宗旨。应借鉴教育技术成果,重构网络视频元素;把握视频播放的教育时机,避免满堂放、放而不评、评而无理;充分发掘网络视频资料的教育价值,进而与学生一道思考和反思,最终回归视频播放的教学目标,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

3.扬弃网络话语建构德性教学话语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语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在本质上是对话,总是在特定情境中被言说着的话语。在此意义上,话语是教育教学的媒介,网络话语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的新媒介。

调研发现,由于各高校生源素质的差异,学生话语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然而,不约而同的是对网络

话语的大量运用,网络话语成为大学生流行语的源头活水。例如,紧跟某网络事件以及某些网络视频之后,躲猫猫、做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网络话语在大学生中间一度流行。然而,网络话语鱼龙混杂,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运用往往不加辨析。网络话语同时烘托出新兴场域走进大学生生活区,涉及网络游戏的话语以及若干不雅话语不绝于耳。其实,细心聆听又不难发现,大学生在低俗中有率真,在平常中有深刻如淡定、一切都是浮云、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等等。因此,教师不能简单拒斥网络话语。当然,不是说要求教师都去熟练并言说网络流行语,而是改变旁观者、批判者的传统身份认同,走进这个场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我们对正龙拍虎、聚打酱油、范跑郭跳、黔驴三撑、谁死鹿手等网络成语加以合理阐释,更有利于与新一代大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因此,在高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话语引向符合德性的轨道。譬如,发掘晕、杯具、郁闷、淡定的人生观意涵,引导学生揭示出寂寞反映的心理状态以及摆脱寂寞的道德修养路径,引导学生反思信某哥等话语反映出的群体信仰危机以及如何重建信仰,等等。

如何实现网络事件的典型性、网络视频的新颖性与网络话语的流行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高校德育课的教育目的,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美]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著,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美]约翰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著,周学恩等译€.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10个新趋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生产与技术的意识形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陈先红.论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2006.

[9]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

[10]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J].教学与研究,200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