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现状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实施的寄宿制工程,对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过度撤点并校,家校距离过远,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以下的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堪忧,留守儿童和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成为新的弱势群体。P 市社区心理援助中心于2015 年9 月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深入走访当地贫困生家庭、与教师访谈,掌握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和困惑,进行了系列调研活动,为了解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心理援助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桂花学校基本情况
桂花寄宿制小学,位于P 市回族乡康庄村,主要负责周围柳沟、清水岭、桂花三个村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此区域为农业村,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全校学生158 人,全部为回族,男生93 人,女生65 人,家庭贫困生22 人,单亲家庭18 人,留守儿童39 人;教职工10 人,45 岁以下4 人。
2 贫困生家访
心理援助中心在和学校沟通后,利用双休日,和学校老师一起走访了8 户家庭9 名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有5 人,父母外出打工有3 人,整年或半年见不着孩子,聚少离多,给家里打电话多是问问家里基本情况,很少跟孩子深入沟通;父母亲残疾或重病5 人,即便父母在家照顾孩子,也出于父母自身的原因,无法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职能。走访的这九位同学,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学习自觉性差,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其家庭较为贫困,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在家的父母均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学者杨东平说:教育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加幸福感。对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要实现上述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3 教师座谈
中心为了解班级学生状况以及老师的期待,找到今后工作的切入点,与全校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以下是对4 位老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三年级语文苏老师,从教36 年,其对孩子们的学业状况堪忧。因为许多家庭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老人照顾孩子,周末孩子还要参与家庭劳动,绝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过一个周末,所学习的知识基本上就忘得差不多了,因而就形成学校5天家庭2 天效应。
同时,农村小学撤点合并,原来的村小学成为村的教学点,保证一、二年级学生的就近入学。三年级学生要到中心小学就读,离℉家较远的孩子需要在校住宿。住校的孩子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叠被子、打水、扫地,冬天自己生火取暖,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四年级陈老师,从教19 年,其忧虑的是孩子们的学习习惯,班级45 人,只有20 人可以正常完成家庭作业。据跟踪调查发现,许多孩子回家由于缺少家庭的督促,自觉性较差,还有些孩子要帮家人做家务活,自然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班上还有10 名学生,因各种因素而提前入学,年龄比同班同学小,各门功课每次也就考10 分以内,识字特别少,课程内容基本上听不懂,目前小学生的学籍都是实行电子化管理,不能留级,最担忧的是会产生一批新时代的文盲。
五年级张老师,从教33 年,据其了解,出身于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易受挫,形成心理阴影,使得他们的性格孤僻,自卑胆小ฐ,难以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亟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同时,家庭的贫困,也使得这些孩子对家庭现状特别敏感,因此,给孩子以物质支持也非常重要。
据该校的尕副校长介绍,学校教职工共10 人,设有正副校长2 人,开设语、数、外、音、体、美,每人均代课2 门及以上,代课最多的每天8 节,最少的4 节,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目前住宿学生66 人,有管理员2 人,校领导2 人,班主任4 人,8 人均为教师,中间不能脱岗,基本上全校教师均在校,不能兼顾家庭孩子,老师晚上值班时,最怕的就是孩子生急性病,因为就医点比较远,看病很困难。
4 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与孩子的面对面交流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孩子们的心愿,上交154 份,许多孩子有多种愿望,总的来讲,孩子的心愿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方面。其中在物质方面,表示希望能够拥有电脑及良好的学习用具,达到了55%;在精神方面,希望父母关系和睦的占了20%,需要亲情陪伴的占25%。通过调查走访,让我们对民族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现状有如下思考:
三年级学生留在村小学多上一年学,既符合群众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三年级学生住校,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在学校生活还是有不小的挑战。同时,留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或者老人,接送孩子还是比较吃力。另外,三年级孩子们的年龄多为8~9 岁,从身心特点来说,虽然8~9 岁儿童开始对大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但其正处于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并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需要妈¢妈分享其喜怒哀乐。从幼儿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情绪情感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关系到个体认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②学会独立、成长自我是人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如果能在村教学点多上一年学的话,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并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甘肃教育部门负责人王嘉毅提出,是否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试行3+6的学制,即让孩子从一至三年级,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上学,等学生到四年级时,再统一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寄宿或者走读。③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新学制让我们充满希望,也是当地教育部门进行的有益探索。
民族地区的山区学校,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校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改扩建后办学条件和办公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发展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住宿的学生晚上要上自习,一些教室有五六个灯,只亮了一个,原因是电路老化无法修理。我们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开展活动,各班级学生将教室里的桌椅搬到过道,这是学校唯一的一间电教室。学校体育器材短缺,有篮球4 个,但缺乏足球和排球。学校经费主要包括水电费、厨师工资、烤火的碳、办公用品、校园建设。据老师介绍,这所学校的硬件及经费投入还是不错的,如果学校规模再小一点,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目前国家的专项教育经费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行,但在涉及学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投入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应是这类学校共同面临的困难。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看,此区域的社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还有待升级。
心理援助应坚持扶智第一的原则。在与学校老师的座谈中,有老师提出他带的班级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另外住宿的孩子在冬天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的讨论主题围绕着如何募集资金展开。在走访困难家庭时,我们的所见所闻着实令人心痛:有一户家中只有一床被子,连黑乎乎的棉絮都露出来了;还有2 户家庭,孩子连学校灶上的一顿二元五角的饭都吃不起,要啃家里带来的烙饼以维持一ศ周的生活。对于特殊困难家庭,我们要想尽办法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通过家访,中心将社会上募集来的衣服送给孩子,送给孩子们浓浓的爱和温暖。企业家拜春红女士为每位住宿学生定制了一条褥子,帮助孩子们温暖地度过寒冬。中心力所能及地提供了一些物质支持,但是心理援助应该是以扶智为主,针对孩子们的诉求,可以请优秀的爱心企业家做励志演说,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关注特殊家庭孩子需求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④造成孩子们在校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民族地区家庭父母关系也深刻地困扰着孩子们,孩子对父母间的争吵非常敏感,他们困惑,到底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还是因为自己本是多余的。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父母关系的好坏也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幸福的童年,离不开和睦的父母关系和亲情的陪伴。因此,政府、家庭和学校要联动起来,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暖,深入走访特殊家庭,动员一切力量给予帮助;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交流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要大力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对有心理疾患的孩子,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 小结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学生心理帮扶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心理援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