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类图文书编余手记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一书。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出版,其中甘苦自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业界同仁策划编辑重大历史题材类图文书提供些许参考。
一、重大历史事件与选题确定
早在2013年上半年,笔者在一次与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时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研究员的闲聊中,得知他正计划开展西部地区抗战遗址的田野调查。这一信息让笔者立刻联想到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选题恰好契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主题。李建平研究员长期从事抗战文化研究,在2005年就出版了《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这是学术界较早出版的抗战文化遗址调研成果著作,其学识和经验能够保证完成抗战文化类图书的写作。结合李建平研究员的田野调查计划,我们初步确定了“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这一选题,提交出版社讨论通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战略态势大体形成了三大文化地理板块:一是以重庆为中心,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陕西(南部地区)等由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大后方;二是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西(北部地区)、山西、山东、江苏数省由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三是以东北三省为中心,包括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与第一个文化地理板块大致吻合,也包含了第二个文化地理板块的部分地区。因此,“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选题的研究内容,既有整理历史地理的文化意义,又有推进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整理和开发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为抗战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角度。
李建平研究员根据西部地区抗战文化地理板块,确定田野调查主要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广西、四川、陕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其研究构想是,将抗战遗址分为9类――指挥地遗址、军事设施与战场遗址、日军侵华罪行遗址、企业与文教机构遗址、国际援华与反战机构及其人员活动遗址、抗战标语石刻等纪念设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田野调查的遗址做贴切的介绍。江苏大学出版社将这一选题上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时,把名称定为“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选题顺利地被列进了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14年7月,以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要成员的8人作者团队开始了田野调查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在一年多时间里,作者团队成员们奔走在云贵山地、黄土高原、广西壮乡、河西走廊等地,最后调查统计出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共794处,拍摄照片13000余张,搜集文字资料近1000万字。
二、文图加工、装帧设计中的沟通协作
李建平研究员从事中国抗战文化研究30多年,他认为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应加强保护和开发,力求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持久发展的双重效益。因此,笔者在编辑书稿时,一直绷着一根弦:编辑工作紧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要观点,突出该书的创新之处,避免将其加工成图片加文字说明的简单样式。
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始终注意突出该书的创新之处:第一,该书是第一次对西部地区的抗战遗址和文化遗产做出比较全面的调研整理、系统的大型展示和对保护现状的深度分析。第二,该书要在对西部抗战遗址和文化遗产做介绍的同时,突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新路。作者的这一创作思想一直贯穿于该书的审稿、编辑全过程,使得书稿的文字加工与图片选择较为顺畅。
在对书稿内容进行审稿、编辑的同时,图书ฐ的封面与版面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该书内容涉及地域广泛,考虑到全书体量将达到70万字以上,并且要充分展示内页图片的效果,我们确定了16开、188min×260mm的成品尺寸。版式设计方面,采用的主色调是深咖色,带有风云的暗纹,暗喻抗战时期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局势;章名页用和合面,双页为章名(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抗战遗址”)及该♡省、市、自治区遗址状况的简单介绍,单页仅有一个标号,整体风格简洁、大气、庄重。
封面以红色为主色调,中心图案是一座灰色的英雄纪念碑,书名“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12个大字设计在碑体上,碑座则用深灰色标注了全书10章的章名,如“内蒙古自治区抗战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抗战遗址”“陕西省抗战遗址”等,主体部分的文字就像是雕刻在纪念碑上一样,在红色背景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朴实。封面下方,用白色和金色两种色彩的文字设计突出了图书的宣传语:“重返历史现场传承抗战精神”“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
封面右侧与前勒口相接的部分是一张竖排10个省、市、自治区10处代表性遗址的图片,这是历经5稿确定的,能解决在封面上展现10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性风貌的问题。其中,代表延安的宝塔山图片还有一段曲折的来历,这一来历充分表现了本书主要作者李建平老师的求实精神。早在李老师发图书全稿给笔者之时,他就不无遗憾地说:“延安宝塔山的图片没有拍成,因为我们的调研人员到达当地时,宝塔正在维修,四周都搭着脚手架……”当时,我们初步的决定是,内文就不用宝塔山图片了。但是,当大家主要倾向于用现在这个方案的封面设计时,缺少延安宝塔山的图片成了拦在这个设计方案面前的一个问题。笔者和设计师首先想到采用图库中的付费图片,但李老师认为不合适,因为那些图片的拍摄时间可能距离现在比较长。于是,笔者便想到通过江苏大学的摄影爱好者团体去寻找近两年内拍摄的宝塔山图片,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位近期拍摄过延安宝塔山的摄影者。对方得知我们的诉求后非常开心,愿意无偿为完成这本书的封面提供图片。
图书的封底除了条形码、定价等常规部件外,居中位置是一小 ☺段警示性的文字,主题是“战争虽已远去,历史依然不朽”,以凸显图书的核心内涵;小字部分则用极其简略的文字介绍了图书的主体内容。
三、分工写作导致文风不够统一
《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前后历经3年才正式出版,其中饱含了作者团队田野调查与写作的艰辛,也是出版社各部门工作人员集体智慧与合作的成果。但是,综观本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其中有许多做法还不够成熟,与已出版的同类图书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全书文风不够一致。
由于图书最终是以图文的形式展现的,因而图片在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文字部分则主要是对遗址的历史背景、图片中遗址的具体细节、遗址的意义价值、遗址的保护现状等做详细说明。从文字角度看,由于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遗址的介绍文字是由作者团队成员分头完成的,因此,书稿本身的文字风格差异很大。在编辑过程中,责编虽然已经尽力与作者协商,对相关文字进行深入加工和调整,但是依然有一些抗战遗址的文字说明过于关注历史背景介绍,而忽视了结合图片表达现场感。
此外,书稿中的某些图片因拍摄者视角问题和遗址本身的原因,真实性很强,但艺术性不足,甚至出现视角的重复。另外,各处遗址使用的图片数量相差较大。编辑加工前的书稿中,有些遗址用1-2张图片,有些遗址用4-5张图片,造成不同遗址图片使用的不平衡。虽然经责°编与作者商量达成一致意见,根据遗址的重要程度来确定使用图片的数量,如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可用2-3张图片,相对不重要的遗址,用1张图片。但是,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责编未能将图片与文字的配合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待后续修订时再作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