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的根本

时间:2025-01-13 05:33: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摘 要 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这与创新是“实践的事情”并不矛盾。深入挖掘人的认识能力、“能动的反映”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是深入探讨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意识之必需。

关键词 创新意识 认识 能动的反映

1 创新的定义

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从哲学角度对创新概念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俞可平教授认为,创新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践,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李继武教授认为,社会主体凭借理念和实践超常而首创性地对事物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易杰雄教授认为,创新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发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新过程、新本质和新的规律,以及运用这种新的认识发明了新的技术,首创了新的实践方法,创造出了新的事物与过程,是就其过程更是就其最终成果而言的。

首先,创新是一个系统。创新由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手段与™创新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创新主体是系统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要素,而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形式是一切事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能动性形式,可以开辟创新的深度、广度等可能性空间。在创新系统中,创新的各个要素是通过人的认识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的组织结合而形成有机整体的。认识的创新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前提,运用新的认识方法、手段以及特有的思维视角,开拓新的认知对象和领域,取得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其表现形式是新的思维方法、新的世界观的产生以及新的理论、新的学说的建立。它是创新的先导并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之中,是取得新成果的关键。例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打破了对于感官直接提示给我们的东西的无限信赖。哥白尼的发现确立了抽象思维的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使人类认识能够透过直接的外观,进入到现象后面的本质,重新审视和描绘世界图景。实践的创新则是各种具体创新的共性概括与哲学表述,是构想和现实相统

一、意识和能力相融合€的产物,是认识的创新的实践性展开,其表现形式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新成果。

其次,创新是一个过程。它是从思想到行动、从构想到现实的知行统一的发展过程。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使整个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因而,创新意味着发展,不仅是人的主观世界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改变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

一、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运动发展过程。

最☼后,认识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彼此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创新系统的运动变化与发展。思维的创新、理论的创新的作用体现于人们的认识活动领域,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活动,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的创新的作用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领域,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活动。由于认识活动具有不可直接感知性,而实践活动具有直接感知性,这就使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从而表现为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实践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实践的事情”。从现实意义上讲,认识与实践不可分割,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际上就应是坚持“实践是由认识活动作指导的一切现实中的感性活动”,认识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所以,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创新是属于意识的,是创新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动的反映”,这与创新是“实践的事情”并不矛盾。

2 创新的根本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科学抽象的一种结果,是理论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是科学认识的支点。概念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对对象各种抽象规定的概念,另✍一类是理性的具体的概念。这两类概念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产物,是经过相互逆反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而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思维的创造,有新东西产生,突出地表现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能发现、发明、创造新东西。

思维的自由是创新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的过程。所谓超越有三层含义:一是说“超越”来自于自身,就认识而言,是说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科学进展的灵魂主要来自于认识自身的否定性;二是说“超越”使认识的内容能够进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必然性,即超越现象达到本质和真理;三是说“超越”使认识不再单纯地是对原来有限事物的认识,而是超出了有限,趋向无限,达到了新的东西。这三层含义归结为一点,就是辩证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发现和产生新东西的过程。

建构是创造的形成。现代认识论围绕着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将认识由被动式进入到了主动进行式,角度、方式、坐标发生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三维结构,主体及其思维结构成了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之间的信息转换体,主体是主动的,是信息转换的加工、调节系统。思维的建构性也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对客体的实在内容——信息所进行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可见,思维的建构性是主体能动性的高度体现,建构使创造得以形成。

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因而,认识过程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3 创新的意义

把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纳入到创新范畴之中,无论是从其概念的规定性上看,还是从其理论渊源上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时值今日,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知识资本以显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至高度融合,形成了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引发的社会的重大变革成了一组连续不断的链条。知识经济的精髓——创新,已不仅仅是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科技知识在经济中的运用,而是上升到了“意识”、“精神”、“灵魂”的高度,成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根本所在。创新不仅仅是企业之事、科技界之事,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历史使命,而且是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创新、再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真正把创新作为了一种优良的作风来培育,在宏观上不断改善创新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在微观上不断增加社会中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之融入全民族的思想与行为之中,成为广大人民的重要素质,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新思想的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社会上下需要统一认识,不仅要鼓励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而且更要鼓励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不仅要及时迅速地把自然科学的创新成果投入社会经济领域,转化为生产力,而且更要及时迅速地把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投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转化为生产力、制度力、精神力。

参考文献

1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夏甄陶,李淮春,郭湛.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 殷石龙.论江泽民的创新思想[J].学术论坛,2003

(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