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的利弊

时间:2024-12-26 16:56: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作者简介: 邹香,女,淮阴工学院经管院会计系主任,教授。

[摘 要]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目的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谈谈纳入经管大类招生的利弊。

[关键词] 人才培养;大类招生;科学性;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一、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利的分析

大类招生模式是指高等学校在招生环节上,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需要立即确定专业,只需要选择好“大类”即可。学生入校后,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以我校为例,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2+2的模式,即学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这种招生模式有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许多国家都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放在首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按文理大类招生及培养学生的做法,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它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二)有利于“宽口径”的人才培养

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2年的按大类培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

按大类招生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克服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四)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弊的辨析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

(一)专业分流无法体现学生自愿和社会需求

大类招生显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多种出发点,有的是对某专业确实感兴趣、有些是听从家长意愿、有些是考虑未来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还有些是目标不明跟着潮流走。比如,我们在2005级经 ツ管大类招生分流之前,对学生未来自愿所选专业进行了摸底,结果有90%以上希望选择财务和会计专业,而个别专业只有十几人选择,尽管有些专业还是学院的招牌专业,因为选修该专业的学生很少,最终变成萎缩专业。学院最后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分流。而成绩处于前列的学生,未必就是热爱该专业、打算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学生,他们或许是趋众心理而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专业建设。

(二)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育

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由于财务、会计专业单科性强,在前两年学生并非明确自己未来所学专业,学科归属不一,所以对专业基础课本着知其然即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得尤为困难,专业课程只能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加之学校学分有限、三、四年级部分学生面临考研、考证,财务管理、会计专业本该是文科类的技术专业,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学生却收获甚微,比如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只是浮皮潦草知道一点而已。

(三)教学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前几年曾经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的人数也少,致使学校既不能因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同时又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比如,近几年,综合性大学或学院(包括二级独立民办学院)的经管类专业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居多,师资严重匮乏,老师疲于上课,无法外出进修学习,无法钻研科研,甚至连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挤不出时间,有些课程无法承担,只好外聘,教学质量是良心工程,而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劣只有自己衡量。

此外,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

(四)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色

本科教育本身属于基础教育,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直接就业。然而财会类专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则更高。因此,大类招生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支撑。将财会类专业纳入大类招生,势必将财会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完全不同的几个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视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专业概念淡化,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推行和强化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在培养通才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的弊病,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选择考研,继续读书。而考研录取规则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在初试。考生只要通过初试就能进入复试,而进入复试后一般情况下都能录取。对众多高校而言,20%的复试比例往往是走走形式而已。而目前这种录取规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考生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的考察,越来越重视复试,初试成绩比重越来越少。从考生进入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来看,原来只要通过公共课国家统一分数线即可,而目前则对专业课单科成绩也做出了限定。特别是自主划线高校即使公共课成绩不好如果专业课成绩足够高也能进入复试。从复试分数所占比例来看,复试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教育部要求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实际上一些高校尤其是自主划线的高校成绩已经占到了50%。复试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招生单位能够通过复试更加直观、有效的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潜质。这其中对专业课的考察占有最重要的成分。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广大考生的真实需求,也充分说明了专业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报考一些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时,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专业课,通常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广泛、难度也ท较深。由于大类招生无法对专业进行精细化教育,所以学生考研征途中专业成绩成为一大障碍。

三、财会专业实施有效招生模式的思考

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一)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制订的,教育的核心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规律。目前有些学校是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如果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相近还好,而有的学院专业大相径庭,则大类招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这两个专业合为一大类,前两年甚至前两年半修读完规定基础平台规定课程学分,后面两年或一年半针对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相关专业的深入、精细化学习。

(二)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本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分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选择,志愿优先,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学科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不得跨学科大类选专业。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还要考虑专业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对没有如愿选上相应专业的同学,以采取鼓励性政策和指令性措施为原则,引导学生报读相对冷门的专业。

(三)以理科背景的学生为优先选择对象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虽然常被称作“商务的语言”,但它的用途远远超越了商务领域。会计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环境,对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人们来说,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然而,一般人认为会计是一门如同历史、地理的纯文科的专业,通过识记就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研究性特强的专业,学好本专业必须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较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简单而单调的表面会计信息下隐藏着深层次原理和奥妙。凡是有理科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方面较文科学生有一定区别,他♛们的理解和领悟性更高一点。

(四)形成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必须形成一种优质教学体系。比如说通过资源的统筹配置体系,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再比如说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体系,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考核方式在实验考核、期末考试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