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广东医疗保障体制的优化探析
【绪论】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启示绪论
【第一章】医疗保障基本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第三章】 【第四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差异性的根源分析
【第五章】完善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广东与香港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对比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三、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医疗保障制度目的、内容水平与覆盖面的比较。
通过对粤港两地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粤港的医疗保障制度有着各自的优势。医疗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的重要决策。对两者制度的区别进行探究是本章所关注的主要内容。沿着两地医疗保障政策是什么,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运行,以及带来怎样的社会经济效果。本章将从医疗保障制度的目的、框架、内容、覆盖面、改革趋势、以及政策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对粤港两地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1.医疗保障制度目的比较。
香港政府在对经济政策进行制定时,主要参考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该思想理论认为自由竞争是最平等的制度,要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不能够以单一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性,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通过对香港政府在医疗保障制度上所做出的努力进行概况可以看出,其主要是为了追求机会平等和效率优先两大目标。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体系的不足,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以此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干预力度,并从社会公正、稳定的角度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就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使以各种原因无法参与的公众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从流程来看,香港政府首先从住房入手,然后是福利,最后介入医疗服务,目的就是为香港市民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机会的均等性,使人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
广东省构建的医疗保障制度参考了国家本位主义原则。在计划经济时期,从社会主要问题和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主张由国家对制度进行优化,强调由政府参与干预,并积极履行社会保障职责。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开始强调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处理,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优化。可以看到,粤港两地的医疗保障理论都是以救助贫困、增加社会公民福利为目的。香港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本质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萧条,而中国的社会保障理论的实践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现。但实施的愿望都一样,都是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医疗保障制度内容的比较。
香港地区的医疗保障项目既包含全民健康保险还包括商业健康保险,从本质来看,双方具备一定的替代性,也具备互补性。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互补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上。随着全民健保的不断普及,人民参保率显着提升,保障范围也有效提升。在全民健保的带动下,香港地区的商业保险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在广东省,社会医疗保险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基础,企业为职工举办的补充保险数量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较差,不会主动为职工缴纳保险,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国家不会检查自己这部分的情况,只是为员工提供基本公司,以较低的付出来获得较高的收益,导致劳动力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受经济能力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濒临破产,整体经济情况非常差。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即使想要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但也不具备经济实力。对于商业保险来说,受外部环境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且从当前整体情况看,公众投保意识并不高,几乎不会主动的购买商业保险,无法实现对医疗保障不足的部分进行弥补。且当前商业保险险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对于广东省居民来说,只能够单一的依赖于政府所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来保障自身权益。在医疗市场风险不断加大,费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利用制度化的手法促进这类保险的发展,提升规范化程度,并积极监管企业行为,强制要求企业为员工缴纳保险非常重要。
3.医疗保障水平的比较。
香港居民医疗保险水平较高。在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时期,香港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增加了个人支付保费金额,以此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做到对支出的有效控制。、广东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考虑到困难群众的医疗需要,以保证最基本的医疗需要。虽然粤港两地的医疗保障费用在不时地增加,但相对于粤港两地居民收入而言,其增幅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因此,粤港在确定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时,对居民需求的刚性增长予以了考虑,并且分析了各单位的财务发展能力。有经过较为充分的论证,始终将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粤港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吻合。
4.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涵盖了全体香港市民,它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但医疗服务的效率低下。香港地区当前采取的医疗保险模式为政府医疗保险模式,在参考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政府作为香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在医疗服务提供过程中起到了资源分配作用。据统计,政府为市民提供高福利和服务项目等化的医疗保障服务,人均医疗保障金额投资超过 4000 元港币。香港主要的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于财政和税收税收,香港政府通过对医疗的投入来调节贫富差距,从宏观上看,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公平性和互惠性。
相比而言,广东在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比香港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覆盖面也广。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医保制度改革与试点的省份。当前广东省构建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实现了范围的扩张,在改革的推动下医保覆盖面积将会继续扩大。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6 年底,广东省参保人数达到了 10150 万人,其中职工医疗参保人数为 3814万人,居民参保人数为 6336 万人,参保率达到了 98%。在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后,给予了农村居民更多的选择权利,其既能够选择普通的社会保障,也能够选择商业医疗保险,扩大了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改革下,农民的利益和权益得到了维护。在实施统一制度后,打破了地区间制度限制,提升了制度间的联动性,提升了整体保障力度。
(二)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体制的比较。
1.医疗保障体制框架的比较。
香港地区采取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制度,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优化。负责决策的部门为卫生局,卫生署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两个机构实现了权责的明确。在管理方面,针对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两种不同性质的医院,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管理。后者由卫生署负责监管,政府只负责对宏观环境的调整,保持市场的有序竞争,提升私立医院市场的规范程度;医院管理局负责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这种独立性机构的存在有效规避了政府的双重责任和权利,防范了风险的产生,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卫生署作为医疗保障的主要管理部门,在香港只有一个层级,没有任何的下设机构。对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升了管理效率,使香港在医疗保障工作上能够积极转变发展思想。此外医院管理局作为公立医院的主要部门,构成部分为医院管制委员会、区域咨询委员会等。这些下设部门人员由社会各界人士构成,具体有医界专业人士、社区代表等,使得各大主体间构建了紧密联系,提升了医疗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程度。医管局还设置了两层投诉处理制度,力求做到对投诉的及时处理,达到居民的满意。二是构建了药品治理保障制度,通过对专业委员会的构建,实现对药品的筛选。针对大额药品进行集中采购,切断药品和医院的利益关联,避免医院因利益要素而忽视药品质量,损害消费者权益。三是实施财务、薪酬统一管理。财政拨款是公立医院的主要资金来源,各公立医院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由此可以解决医院的资金来源问题。对医生设置固定薪酬,不设奖金,也不存在灰色收入。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是主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政府组成部门,但通过日常观察发现,该部门的工作仅局限于医疗保险范畴,对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内容则不会涉及,后者仍旧归民政厅管理。一些具体项目虽然在政策上统一纳入到了系统管理范畴当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旧是由不同的部门分管操作,导致管理不够统一,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情况的出现不仅导致了职能重叠,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当然,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单一的进行借鉴。对香港地区医疗保障改革经验进行总结,能够帮助广东省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少走弯路。
但对于广东省来说要认清我国国情,香港地区的情况与自身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分析发现,阻碍广东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医疗利益集团的障碍、税收制度的障碍等。在改革阶段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通过对先进制度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先进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有利于创新,从而发展更加适合广东省发展的医疗保障模式。
2.医疗保障财务管理的比较。
在财务管理方面,立法局每年都会对政府预算资金安排预案进行审批,以此来保障政府每年耗用的资金都符合法律要求,所有的资金都能够在法律的监察下使用,并且每年年终各级政府要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上报,使立法局得到回馈消息。立法局设有专门的福利事务委员会,可以参考实际情况对福利经费来源进行调查。香港医疗保障资金实现了规范化管理,能够做到信息的充分披露,因此很少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
目前广东省在管理医疗保障资金时,所采用的模式为预算内 ϡ管理和预算外管理两种。医疗保险基金属于预算外资金,政府以开设专业财政账户的方式进行管理。从政府部门编制的账簿科目中可以看到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这一科目。而从一般预算支出中来看,已经有了抚恤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等支出,这已经涵盖了一定的范围,而又设置了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导致预算支出项目重复。同时,对医疗保障资金的调进调出也增加了资金周转环节,导致效率受到影响。
香港公立医院所需资金完全依赖于政府,医生享受的待遇与政府人员类似。由此香港公立医院其实并不存在独立性,更像是政府的下属部门,不具备盈利性质。这种医院与实行第三方付费的医疗机构有着显着的区别。因政府直接出资帮助公立医院发展,医院也就不用考虑收入问题,在这种关系下政府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更加容易落实,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是会造成医院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香港医院管理局一方面需要为公立医院拨付经费,并与公立医院进行谈判,确定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需要对各公立医院进行管理,维持医院的平稳运行,为医生和其他员工提供福利保证。因此医院管理局既是保障医院主体利益的保障者,也是公众服务需求的代言人,当医院利益与公众利益存在冲突时,因医学界所处地位较高,对社会影响较大,医院管理局很可能偏向维护医院的利益而损害公众的权益。香港住院费用、门诊费用都是象征性的收取,病人只需要根据设定的限额缴纳一部分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所有的服务。事实上病人在住院期间看病的费用要远远超过其每天支付的费用,而这个差额完全由政府承担。即使病人因经济非常困难,连最低的限额也支付不起,医院也不会让其提前出院。在香港病人的住院时间与其病情直接相关,与其经济能力没有任何关系。这也使得很多身患疾病的公民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不用担心因资金不够无法看病的问题。
广东省的公立医院所需资金除部分公益一类和政府机关部门由财政供给,实行收支两条线外,大部分还是要自负盈亏,存在营利的动机,医生还是有提成的情况。在广东省医疗保障中,医疗保险以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以广州为例,广州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由单位承担 7%,个人承担 2%;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险和生育工伤险种等由单位承担。据统计,2017 年广东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 78%和 65%。与香港等地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3.医疗保障改革趋势的比较。
香港医疗制度从 1999 年《哈佛报告》提出医疗融资计划开始,进行了多方改革尝试。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是增加个人收费,抑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公立医院启动调整原收费项目和引入其他医护服务新收费制度。如 2003 年 4 月 1 日起,上调了公立医院住院收费标准,将原来的 68 元上调到了 100 元,并设置了统一的药费收入,既所有药品收费 10元。二是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整合,联系了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住院之间的合作。三是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技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拟在公立医院之间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市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医院,缩短等待期。四是提出了构建健康账户的设想,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引入个人储蓄计划,市民从 40 岁到 64 岁,必须要将 1%左右的收入储存在个人账户当中,以便于应对日后的医疗开支。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香港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时,首先是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利用政府的管理力度,实现对开支的有效控制,防止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从而维护医疗财政的稳定性。同时提升个人承担责任,利用开设个人账户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医疗经费来源,构建长期的护理保险计划,广东地区和香港地区的政治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在医疗制度上也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但是双方设置医疗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公民权益,实现对医疗服务的保障,使所有市民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健康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要积极承担责任,维护医疗制度的公共属性。从这一点来看,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值得从我们的参考。为保证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性发展,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人之间最优比例的责任分担,也是当今世界医改的焦点。曾经,中国大陆因加重个人承担的比例造成医改的失败,今天,香港也逐步在增大医疗保障中个人承担比例,我们广东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吸引经验教训,慎重实施。
(三)医疗保障资金运营体制的比较。
医疗保障支出指的是财政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医疗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长期的为这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一般来说政府会通过设定专项基金的方式,通过对这一基金中资金的使用,为医疗保障的顺利运行奠定基础,弥补资金缺口。医疗保障关系民生,与政府预算支持息息相关。
1.医疗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比较。
广东省财政医疗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与香港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项目繁多的保障项目,以及较高的津贴水平,使得香港政府的支出相对较高,真正担负起了社会安全最后防线的看守者的责任,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维系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由于广东省的医疗¡保险收支是独立于财政预算之外的,因此广东省财政医疗保障制度水平较低。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还没有完全完成,这也导致我国花在经济建设上的支出较多,资金的过多占用导致在社会保障上可以利用的资金减少,减少社会保障预算数额。
以 2003 年为例,该年香港医疗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4%,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约为 9.7%,可以看出差距非常明显,同时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香港共有 600 多万人口,为了使这些人的健康得到保证,维持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每年在医疗费用上拨付的金额大约为 300 多亿港元,占全香港 GDP 的 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度将会再次提升,这一比例也会明显增加。到 2016 年,香港需要利用国民总收入的 25%来维持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
我国人口基数大,属于第二大人口大国,但卫生总费用占比情况非常不理想,说明我国卫生资源总量非常不足。《2017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6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比重 6.22%,高于上一年度的 6.05%。在 2016 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在30%左右,社会卫生支出在 41%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 28%左右,与 2015 年相比,社会卫生支出有所增加,其他两项支出都明显减少。广东省位列全国第一,卫生总费用为3301.67 亿元。从总体以上来看,整体看社会卫生支出在增加,政府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略微减少。
2.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比较。
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需要得到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也成为了政府医疗保障政策运行的核心内容。保障资金的来源是推动社会保障运行的起点,医疗保障基金是政府设定的专项基金,目的在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是突发事件产生后,劳动者的权益受损,属于强制性的储蓄基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使医疗保障制度得以稳定运行,就必须要得到安全基金的保障。而受这种基金特性的影响,比如数量大、周期长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基金收支是否平衡,是否能够形成良性循环,都会影响到制度的落实效果,进而影响到服务质量。
香港政府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开展医疗保障活动。对于一些不具备缴费能力的人,为维护他们的权益,利用社会成员互助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公共产品,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于税收,因此香港采用政府拨款的方式为医疗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具体来看主要有公益金、信托基金以及各种活动募集的捐款等。香港赛马也会持续为医疗保障注资,所提供的资金援助金额也非常可观,为香港的财政计划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香港,医院的投入完全由政府负担,香港特区政府拨款是医管局的主要经费来源。香港特区政府在与医管局进行谈判后,确定该年的拨款金额,并向立法机关提出申请,通过后完成拨款。在这个框架下,医管局可以利用其他途径获得收入,比如捐款等。政府对医管局的拨款不会因其他渠道收入的变得难而发生变动。医管局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捐助情况,将预算开支结余中的 5%流转到下一年度使用。医管局会将有明确用途的捐款划入到专项账户中,利用设置基金的方法专款专用。对一些没有指定用途的捐款,会在收款时将其列入到收支结算表内,加入到非医疗所得收入的范畴中。从支出占比来看,政府拨款的一大部分都用于医院员工开支,在其他方面所占成本并不高。香港公立医院数ม量占全港医院总数的 95%以上,私立医院比例非常小。因此这些医院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管理的,但实行的管理方式为公司化管理模式。广东省的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献身政拨款以及单位供款、个人缴费。医疗保障基金的模式属于现收现付型和完全积累型的混和,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一个参保者建立一个个人账户,个人缴纳工资的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比例由地级以上市政府自行确定,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的是社会横向所得再分配效应以及个人纵向的再分配效应。一方面体现了效率将职工个人的贡献缴费与医疗费用的报销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使其从理论上说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医保统筹部分对不同收入的个员进行再分配,这正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
(四)医疗保障制度效益的比较。
1.医疗保障社会效益的比较。
在年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香港为,位于世界排名第 22 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然而,香港的医疗保障公共资源属性具备排他性的特征,在这种特性下导致道德风险难以被规避,很容易出现资源被滥用的情况。由此也导致香港地区的医疗服务常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香港的医疗制度非常看重公平性和可及性。从可及性来看,所强调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政策上的可及,也就是将所有的市民都纳入到政策保障的范畴当中;二是地域可及,无论市民身在何处,在有需要时都能够快速到达就医地点。由此可以看出,香港政府采取的制度虽然减少了公众在看病时的资金压力,但是没有解决好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导致看病难的问题仍旧非常突出。
中国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医疗保障政策的效果。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穷人和低收入阶层免于生存危机,保障了社会上最有需要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香港市民提供了最后的安全网,在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为实现社会成员发展的起点公平创造了条件。在一项社会指标抽样调查中,自由、治安、安定和繁荣的指标都处于高位,显示市民对社会现状颇为满意。广东省在计划经济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采取了:广就业、低收入的方式,所构建的医疗保障体制为低水平、广覆盖。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体现公平性,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策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对生产力的恢复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在长期推行后,人们的积极性开始逐渐降低,不仅导致生产率无法提升,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广东省的医疗保障机制的低水平,广覆盖模式,造成了看病不难,但看病贵的问题。
2.医疗保障经济效益的比较。
我们可以通过居民消费来考察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关于公平性,从筹资的角度来看,税收是香港医疗保障经费的主要来源,收入高的群体缴纳的税收较高,在医疗保障上做出的贡献也多。从待遇水平来看,无论收入高低在公立医院看病时支付的费用都是相同的,得到的服务也是相同的。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未来收入、当期收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居民当前的消费水平。医疗保障制度的设立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使人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张。
香港地区的消费水平较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其居民消费率要明显高于广东地区,并从医疗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来看,均呈正比关系。这说明,在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的情况下,私人消费数额也明显提升,但相比较而言,当医疗保障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时,香港地区的私人支出增加 0.53 个百分点,而广东相比较而言只有 0.29 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香港政府的社会保障力度更高,为市民提供了全面的福利保障,营造了良好环境,实现了对风险的规避,维护了公众的自身健康权益,同时也有效防范了居民为解决看病问题而提前储蓄,使公众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在广东,由于大多数农民在农村医疗设施还相对落后,未能很好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医疗福利,农民们更倾向于存钱以预防疾病,而不是购买医疗保险消费。
3.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比较。
香港医疗制度对保障性十分看重。与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与具有公共属性的卫生服务体系相比,私人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这种情况在广东地区也存在,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的技术支持和安全支付系统的完善。广东居民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此举不利于公立医院资源帮助更多贫困居民或农村居民。在一个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广东地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也同时反映出人们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愿较低,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两地居民对社会保障依赖程度较高,也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压力。
4.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比较。
通过对香港经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趋势不断变动下,尤其是在老龄化趋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传统的医疗保障措施难以维护好公众的健康权益,也无法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因此要探寻新的医疗健康保障方式,比如发展社区卫生机构等,以此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面积,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广东地区也面临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广东结合了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服务,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到了保险范畴。同时,粤港两地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活动的健康教育,为公民树立健康意识,科普疾病预防知识,倡导公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广东倡导的中医中药养生方式;广东省疾控中心、各大医院经常编写一些疾病预防手册,组织健康讲座,组织义珍和其他方式,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区域疾病的发病率,减轻医疗费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