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辩证理路
摘 要: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片面甚至错误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象,对邓小平何以能提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指的什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何时能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要正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需要将理想和现实、主体选择性与合规律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本质和原则乃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辩证认识
作者简介:郜志刚(1975-),男,河南安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韩桥生(1981-),男,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前,社会上不同程度仍然存在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理解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现象,之所以如此,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是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化“弱化”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指导力,更有人认为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直接“否定”。因此,对邓小平何以能提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指的什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何时能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得到厘清,这样才能在正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凝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围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现途径、本质特征等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辩证考察,希望能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碎片化和形而上学式理解以及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主观偏见起到纠偏存正作用。
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二、主体选择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五、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共同富裕可以一步登天吗?列宁说,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结局部分,是世世代代关于公正、善良、幸福幻想的最终体现。共同富裕,理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和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固有的质的유规定性。作为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即的梦想,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渴望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强烈。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质变和升华。质变不是凭空发生的,量变是必要步骤。要达到共同富裕的质变,需要进行大量客观的物质积累这样的必要量变准备。“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是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依赖的路径。“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人,“一部分地区”而不是全部地区,“先富裕起来”而不是同时或同步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不可能是马上或者很短时间就能实现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凭借“先富”激励起各个微观主体对正当逐利的求富欲望之后,进而带动“后富”,这恰恰“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4]23在量变过程中,就时间维度而言,还包含着阶段性部分质变;就空间维度而言,还包含着局部性部分质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4]155局部的质变可以呈扩散状引发新的量变,由此,先富带动后富,部分带动整体,量变引发质变。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体现了渐进和飞跃的统
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六、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共同富裕是不是无差别的同质均等富裕?共同富裕要体现公平是应有之义。公平,指的是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要实现公平,提高效率是前提。没有效率,发展就会失去活力,体现共同富裕这样的公平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特别对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效率的提升尤为重要。当然,没有公平,效率的提高也不会持久,人们得其所得,才能调动生产积极性。公平与效率是正相关关系,“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8]32公平不是平均,“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钣’,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4]155公平当然更不能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4]111先富必然产生差别,合理差别能够保持一定张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要避免过大差别甚至是两极分化,离不开“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政策的规约,要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战略就主张沿海先发展是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需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初次分配注意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八、前提和结果的统一
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统一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富”到底何时才能成为中心课题?先富与共富是一对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富与共富是有差异的,并且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冲突自始至终存在。无论是就社会主体、社会区域而言,还是社会发展的时间节点而言,先富与共富存在明显的质的差异。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这一对矛盾将依据时势变化而相互转化,早先起着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将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激励☁政策使得率先富裕起来与呈追赶状态可能后富起来两者的收入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距离,距离适宜,可以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理必要的张力。自然,先富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但是,一方面,“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另一方面,“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10]1364这是当前理论界特别关注的邓小平“晚年之问”。时移势易,“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ส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4]364以使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有一天”是哪一天?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要克服和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需要的是政策转向,应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11]
结语
综上所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理想和现实的统
一、主体选择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
一、本质和原则的统
一、质变与量变的统
一、目标和过程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前提和结果的统
一、价值和真理的∞统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统一。科学、准确、全面、辩证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既有助于在理论上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