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探析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渊源。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我们知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世间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类形态: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同样在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อ立性。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为满足社会物质生活而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符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落后的社会意识由于违背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单一地去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精神文化的缺失同样会给一个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精神文化发展并没有真正跟上物质文明建设的节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伴随着社会改革及社会的全面转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为利益而产生的冲突矛盾凸显,加之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诸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产品质量问题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框架下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质疑和迷茫。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之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并对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使得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日益泛滥,唯利是图已然成为部分行业、企业、个人的普世价值。这些都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悄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由单一的价值取向到多元价值取向,由强调集体利益到推崇个人价值,由注重精神内涵轻物质享受到注重物质追求轻精神需要,由强调理想信念到注重现实利益。当这些矛盾通过不同途径集中表现出来时,就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精神层面与道德领域的缺失和困惑,就会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迷失在GDP上升的曲线中,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荒芜。这种社会意识现象将会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无法预想的阻力和障碍。
要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以先进文化作为支撑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一定社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本质因素。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所以,当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把物质利益作为唯一人生追求时,就会出现精神的空虚、理想信念的迷茫以及信仰的缺失,这时需要做的就是重塑、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党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正是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中国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公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价值层面的凝练表达和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思想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实践层面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导向,二者在本质要求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都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了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最终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这不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吗?不就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国梦吗?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一个指导,高举一面旗帜,坚定一条道路,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实践,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此可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既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价值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炼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文化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一些优秀的理论思想,已经内化为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力量,为我们所ฐ坚守和发扬,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精髓为后世所推崇,孔子讲“仁者爱人”“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言必行,行必果”孟子讲“仁政、王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些是近似天道的道德底线和人格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厚德载物、包容会通”、 “格物致知”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守的道德规范和文化操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当前我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才能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及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以此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