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课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针对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桂林师专《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它是“两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2000年以来,为探索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我校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与信心。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增强大学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使大学生通过《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实践表明,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不好,而仅仅在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上的修修补补也是“杯水车薪”,必须建立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特征和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从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看,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不仅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而且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学说等各个方面。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分散、孤立的观点或原理的集合,而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与贯穿始终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就是要在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多样化递进式”模式就是根据邓小平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持点,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际状况,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提高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效果。
从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课的实际状况看,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尤其在高职高专学校,相当多的学生或者把邓小平理论课当作“副科”,或认为是“政♛治说教”。因此教师上课伊始,一些学生首先关心和提出的问题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有什么用”。当教师费尽心机、博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清邓个平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联系之后,不少学生在肯定老师的讲课质量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意义的同时,仍然还会提出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现在有什么用”的疑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改革急于求成,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当作一般目标或起始目标,急于从方法或手段的改进方面予以灌输,致使学生要么觉得目标高不可及、远不可测,要么认为这是理论说教,从而产生放弃或抵触的学习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学生当然不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课”去自主自觉地学习,哪怕受学习纪律的约束不得不去听课,或受老师精彩讲课吸引自觉去听课也是如此。无论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情况,都由于“教”与“学”在目标上的背离,无法使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课,作为一个科学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进入学生头脑。
第二,改革措施缺乏整体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方法、手段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互动作用。专题讲座、问题讨论、多媒体手段齐上阵,方法手段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但在方法手段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即松散性。教师授课“脱纲离体”,偏重对邓小平理论重要观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阐述剖析,忽视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课程特征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介绍与训练,因此学生还是不能把邓小平理论课作为一门“课”来对待。有的学生即便开始时把它作为一门课,也因为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面对似曾相识的课程内容,也不愿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和钻研。"
第三,教学改革偏重于“教”法,忽视“考”法。从教学的一般过程来看,教学是由互相联结的各种教学环节组成的统一体。学生成绩的考评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传统做法中,往往更注重其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与手段的作用,而忽视其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考试方式上,大都采取以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来确认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成绩。近几年有些高校作了改革,实行开卷考试,并把作业和上课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结果学生到课率是提高了,但认真听课的并不多,只是临考时才挑灯夜战。如果是闭卷考试,则背了笔记背教材如果是开卷考试,则“天下文章一大抄,你顺抄来我倒抄”。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其共同特点都是一次性,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压力没能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上述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对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教学目标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设计,从而提高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高职高专学生求知立志的现实心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将邓小平理论课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把教学过程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严谨、有序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课堂讲授,实现知识性教学目标。即用7周时间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系统介绍邓小平理论知识或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为掌握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第二,内容讲授,要把握主线,分析入体。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学生认真听课是前提,教师讲课效率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紧紧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各章节及具体问题的讲述与剖析时,注意突出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连贯、紧凑、通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处于不松懈的状态,听完课后,产生又增长了知识的收获感。如讲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章时,经过科学严谨的结构设计,采用板书或幻灯页面投影等形式,教师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分析讲述,只需30分钟就能让学生清楚全面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然后再用20分钟,向学生介绍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上台阶的重要思想,分析了解这一重要思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大学生学习成才以及未来成就事业的现实意义。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略有一个清晰与完整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为检测和了解学生本阶段学习效果,考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本阶段听课读书等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记分,评分成绩占本次考试成绩的30。第二种方式是限制性闭卷考试,即允许学生携带由本人记录的听课或读书笔记入场考试。考试成绩占本次考试成绩的7O。两方面总和得分按4O比例记入期未总评成绩。
第二阶段:专题辅导和讨论,实现能力性教学目标。即用7周时间采取专题讲座和组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以及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提炼4—5个专题,教师用2周时间作专题报告或辅导,给学生提供理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资料线索。学生根据老师的辅导和提示,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专题,用2周时间作准备,查阅资料,研究分析,书写讨论提纲,撰写小论文等。再用两周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汇报交流。最后老师用一周时间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问题进行归纳、答疑和评述。
第ค二,专题拟定要体现理论主题,线索提供要贯穿体系内容,引导学生从邓小平理论内容中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来探讨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而且理论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三,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在本阶段学习过程结束后,各小组将参阅资料的索引、个人讨论发言提纲、讨论的观点综合报告、专题小论文以及小组成员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分工情况等文字材料作为“试卷”交给老师,老师按百分制评分,并按3O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即用3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或社会调查,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准备要充分。教师事前拟定调查专题和方向,供学生参考选择。学生以4—6人为一调查小组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专题,也可以自拟专题,自选调查方向。二是作必要的辅导与培训,包括对调查专题的分析、调查访问的方式方法、调查记录的技巧、调查报告的撰写。三是书写调查实践活动计划,即每个小组都必须事前提交本次实践活动的书面计划,一方面使学生做到有备而去,避免盲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第二,实践活动要切合实际。一要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阅历,一般应选取那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和与学生阅历相近的方向,使学生看得到,想得通,有兴趣,有信心;二是要考虑可行性,如交通、经费、时间等。例如,从百姓文化生活变迁看桂林市城乡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桂林市城乡农、工、贸市场布局变迁看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桂林市就业市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桂林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桂林市高科技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专题就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严格要求。一是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做好调查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对象、内容等;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一份实践活动总结。调查报告要求主题突出,材料真实,有观点,有分析。三是交流答辩,即用2—4学时由各小组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和体会,并对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第四,考核。整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和总结以及交流答辩效果,进行综合评分,按3O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三、改革实践效应
两年来的改革实践,“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是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激发了教师认真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的热情和责任感。“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激发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因素在于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促使学生“行动起来”去达到学习目的的某种动因。这种动因只能来自学习的内在需要即一定时期的某种求知欲。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从邓小平理论知识体系入手,诱发学生从邓小平理论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显地转变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样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方式,把考试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和阶段,把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形式全部转化为有明确指向目标的考核目标,并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不同,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而且更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论思维能力。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使大学生不仅在学习期间而且在以后的漫长人生中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教给学生学卐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和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从三个方面作了有益尝试。一是上课伊始先与学生共商“教”法与“学”法;尊重学生意见,充分体现学生在“两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是在第二和第三个教学阶段,教师只提供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范围和方法的建议,具体学习内容和方法、手段则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自己关心或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在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考试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方式教学中难以克服的教与学的对立被弱化了,代之以师生的共同探讨。考试过程由过去的“背”、“猜”答案,变成探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兴趣。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这表现在:第一,阶段性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因感受到学有所获,激发了“学”的兴趣。教师因感受到教有所成,增强了“教”的热情。第二,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的教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第三,师生共同磋商“教”法与“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教学相长,使教师教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信心倍增。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客观的反思评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单向灌输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把传授理论知识,教会学习方法,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邓小平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形成了有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方法手段组合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和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两年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是肯定的。但这毕竟是改革的初次尝试和实验,在很多方面,例如教学内容创新与现行教材的矛盾,教学不同阶段任务要求的相互衔接,考试或评分方式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社会实践环节的时间、方向、效果评定以及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相应的教学观念更新与素质提高等等,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