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
【摘 要】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了全面的思考和创造性回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他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回答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置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后,历史集中而鲜明¡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提到全党面前,迫使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形成全新认识。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前经历曲折和错误的根本原因。1985年邓小平把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清楚与否上升到基本经验的高度,认为现在搞经济改革,“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新思考
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从来没有以陈述的句式来界定过,主要采用反向立论的语句来表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种句式,更有力度和气魄,说服力更强。他同时还采用双重否定来表述社会主义,以达到肯定的效果。比如“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独到思考。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一判断是基于以往我们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惨痛教训,针对“四人帮”时期对共产主义的谬论而言的。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注意到这一谬论的错误本质,并对其进行了多次反驳,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力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邓小平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其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也就是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是违背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时期要大ฬ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蓄力量和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1986年在向新西兰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戴维・朗伊介绍国内情况时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就使得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初衷。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而对于先富起来的部分,会不会带来两极分化问题,邓小平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这是邓小平的基本结论和预断。
(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中就深入阐述了思想僵化的危害,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社会主义就没有发展可言。所以,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的指引下,共产党人冲破思想桎梏,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突破了一系列僵化观念,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这种“特色”正是打破僵化封闭的最好印证。而对于照搬别国模式是否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邓小平认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对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而言,不但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还是一条死路。
(四)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深刻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就直接点出两个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因为物质贫乏搞不好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一直强调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战略举措。后来,胡锦涛同志承袭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高度凝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从内涵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三、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回答,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面临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国国情和客观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带主导性和方向性的思考。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取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同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出一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 ヅ促成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所以,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用小平同志的话来回答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切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努力实践这一硬道理,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消涨中岿然不动,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枝独秀。因此,发展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根本策略,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发展问题,这个硬道理是需要始终坚持的。
(二)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
立足本国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在八十年就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本国实际”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本国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包括本国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中心任务、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当然也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理论上阐明各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但是,始终有一点是恒定的、是始终遵循的,这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基本经验。
(三)摸着石头过河
社会主义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中趋于完善和成熟的。这就为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社会主义在自身改革中由不健全走向健全、不完善走向完善、不成熟走向成熟。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历史发展的总方向是明确的。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在这种毫无既有经验和既成模式羁绊中的摸索式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才更能彰显本国特色,这也正是邓小平✯理论自成体系、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
总之,新时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大问题。邓小平通过反向立论,科学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快速发展的社会;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冲破封闭、思想解放,坚持本国发展实际和发展路径的社会;是既重物质文明也重精神文明的社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立足本国实际,牢牢掌控发展这个“总开关”,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这些回答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在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和思想上的深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