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

时间:2025-01-13 19:28: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中国社会的结构本质上是乡土性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具体乡村旅游中,乡土文化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本文中所提到的的乡土文化的结构(construction)表述的是费先生笔下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稳定形态,而乡土文化的解构(deconstruction)则意味着在原有的文化形态之上,不断变化实现质态的转变。从结构到解构则展现了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传统乡土文化结构的演变动态过程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步瓦解,新的文化逐渐形成并趋于阶段性稳定。

一、田野点:人类学视野下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

199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文化旅游观念而兴起的乡村旅游,成了中国大陆四处可见的一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可以是到乡村去体验和体会一种怀旧的感觉,毕竟乡村可以成为人们记忆中与过去联系在一起的场景。本文所讨论的三交镇,正是一个伴随着黄河旅游开发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特色的个案。

三交镇地处吕梁山麓,黄河东岸是柳林县和石楼县交界的地方,黄河对岸又是陕西省绥德县与清涧县接壤的地方,所以自古就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共18个行政村,20770人,全镇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46822亩,其中枣林面积21075亩,退耕还林面积10600亩,年产红枣1500万斤左右,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2008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旅游名镇,2011年人均纯收入4970元。

这里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红枣第一镇,也是黄河三峡母亲峰景区的所在地,黄河的雄魂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黄河三峡母亲峰旅游区、红军东征纪念馆、刘志丹纪念亭、明清古街、古寨堡、闯王寨ษ等。这里所开发的黄河三峡母亲峰景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之大,黄河冲浪里程达15公里之长,都力拔全国黄河旅游之头筹。每天吸引着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众多游客,古镇的名声越传越远。为进一步开发黄河母亲峰景点,现计划投资3000万元,对黄河母亲峰景点进行规划、景点的打造、农家乐的开发等,把三交打造成全国著名的旅游新镇。

而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发,对黄河沿岸的这一历史文化古镇三交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交黄河风情游每年前来游客三十万余人,可创收入达四百万元,成为古镇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乡土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对外界文化的吸纳而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与重组,从基本的生活方式到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经历一场变革。

二、结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结构与守土文化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人类学的概念里,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而民族或者群体的范围是可大可小的▼。他还认为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乡土传统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 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准则、生活理想等等。

对任何现实的理解与认识,都有它无法摆脱的先行结构,这就是传统。乡土文化的结构就是中国传统乡村所共同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传统。这些乡土传统知识在相对的文化板快中,形成独有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和知识系统,维系着族群自身的文化,并且独立创造适应本族群需要的知识形态,与其他文化知识系统相区别。这些乡土传统知识是其他知识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知识创造的特有产物。

费先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中,就把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形象的表述为守土文化,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诠释。第一,范围的封闭性。三交镇虽然是四县接壤的地方,可人和土地的紧密联系导致了其生活➳富于地域性,人的活动不会距✫离自己的土地太远,不同的村落之间缺乏常规联系,各自保留着相对孤立的生活与界限。第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第三,这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极少变动。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表现为乡土社会千百年所积淀的经验,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很少新的问题。但现代社会,尤其是伴随着乡村旅游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无疑会对传统经验与文化产生新的碰撞。

以上三个方面相互作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稳定的维护着以守土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结构。但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敲开了封闭乡村的大门,城市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与传统乡土文化发生了相互影响、交流,乡土文化也逐渐开始了其解构过程。

三、解构:乡村旅游场域中的主体互动

皮埃尔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场域中的不同社会要素占有不同的位置,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以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旅游投资企业、游客为代表的外部利益主体,在旅游场域中与村民这一内部主体互动,虽然双方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关系及地位的悬殊,但在乡村旅游场域中,各种权利主体仍在以各种方式突显自己的力量,进而促成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解构。

(一)旅游开发管理部门与村民的互动

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是旅游场域中的主导部门,其目的主要是提升当地形象,增加旅游收入,进而促进当地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地村民通过让渡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管理部门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旅游开发管理部门与村民之间的经济互动有以下几种表现:(1)旅游开发管理部门通过招商引资,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柳林县旅游开发管理部门为了打造黄河文化这一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规划定位、项目审批、融资等;(2)随着黄河旅游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整合各种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发展内生力量和内生精神,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变精神面貌。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与状态,对乡土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构。

(二)旅游投资企业与村民的互动

企业作为直接的经营者,是经济资本的拥有者,也是管理权的行使者,将现代的经营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中,在旅游场域中是显性的指导力量,而且更多时候是政府的合作者。目前企业是显性主导力量,而村民则是非主导的隐性力量,二者在动态的互动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旅游社会结构。

旅游投资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经济互动有以下几种表现: (1)文化是特殊的旅游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旅游开发。企业的目的即为了盈利,但近些年,柳林的部分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考虑更多的是转型跨越及投资回馈乡民,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官办民助的独特模式。政府节约行政成本,企业也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老百姓从中也得到了实惠,可谓一定程度上的共赢。(2)功能性重构是乡土传统文化适应的基本动力。企业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展示,将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3)随着黄河旅游和一系列项目的开发投资,带来了大量劳动力的回流,也随之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让自我的文化得到发展和前进,取而代之。如此,乡土社区逐渐通过传播和物质流通以及对外界文化的吸纳而进行重构。

(三)游客与村民的互动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冲击是乡土传统知识不可规避的问题。以个人和团队面目出现的旅游者,虽然他们以观光或者单独享受闲暇生活为目的,但他们的出现对乡土文化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原先单一的本土社区一下子增添了许多流动的外来人口,作为主人的当地居民和作为客人的外来游客在许多场合面临直接接触,也推动了乡村重新审视自己传统的乡土文化,对乡土传统文化结构进行一定的利益重组。

游客与村民之间的经济互动有以下几种表现:(1)当地村民可以从外来文化或者外来人,比如游客那里能找到自豪, 可以促使他们尽可能地展示属于自己文化的成分,这也伴随着产生了文化自觉。如果没有乡村旅游,乡村也会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成为工业化城市的一部分,村民也会视传统的生活方式为落后、贫穷的代表,不会去主动、重新挖掘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重新审视传统的乡土文化,通过发掘乡土文化的文化价值获取了对乡土文化的集体文化自豪感。(2)乡土社区逐渐通过对外界文化的吸纳而对原先的生活方式进行解构。原先村民伴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而现在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将两餐改为了三餐,且在原来的小米稀饭、馒头等单一食物的基础上增加了炒菜、饮品、特色农产品,以此来满足游客的需要。对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进行了解构和重组。(3)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农民以开阔的视角,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想模式,领悟与接受其他文化的表现模式。

四、结语

如前所述,乡土文化结构受到旅游场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的影响,正经历一个巨大的解构与发展的过程。旅游场域中这多重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妥协的文化力量,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是一个聚集多种文化逻辑的话语场,是我们时代特定社会经济构成的意义和记录,它同时也是我们被卷入其中的历史运动。这一系列权利主体的利益웃互动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了一定形式的解构和重组。

结构与解构是本文研究中用到的两个关键词汇,以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前后乡土文化的变迁过程。结构代表的是一种相互联系作用中或者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形态,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而解构代表的则是一个同质异化的质态过程。而从结构到解构的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则说明了旅游对乡土传统文化结构的巨大影响,地方乡土传统文化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乡土传统文化面临重构使命。旅游场域中各种权利主体的存在及互动,也对乡土传统文化的解构起了加速作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