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生产力的构成、发展途径、生产力发展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o
i、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从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上建立了生产力理论。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示中,通过对生产力运动的分析,预见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到来,新的社会制度将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马克思还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明确指出,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无疑是极其正确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论述总体上侧重于在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作用,而对社会主义业已建成的条件下,尤其是在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利益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这就更加明确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
邓小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当代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深刻反思,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②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前提就是发展生产力。“多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③。实际上,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杜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④所以,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甚至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从根本上抛弃了过去那种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的“左”的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使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更加具体化。
邓小平在mn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进一步把人们对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在这里,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客观实际出发,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最高层次、最核心点上给予规定和强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紧紧地溶合在一起,这在生产力理论上是一个崭新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现实社会主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且强调生产力中人的主体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的概念,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人的生产活动尽管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在劳动过程中却是一种自然力。因此,生产力终究是一种物质的力量,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因而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是劳动生产力,这是生产力概念的一般规定。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上,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同时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⑥这就形成了生产力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
生产力的构成是一个有机系统,人们对生产力构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的不断深化过程。邓小平敏锐地观察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以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邓小平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极其探刻的。在生产力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的某一要素的重大变革必然迅速波及、影响到其他要素,从而引起生产力的质变、飞跃,这是生产力的生长点,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则决定了生产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从而成为第一生产力。现在正在兴起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为主要内驱力的知识经济,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真理性。这表明邓小平已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丰富和深化了生产力的内函。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构成理论的另一贡献是突出了生产力构成系统中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掌握、利用都取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邓小平针对过去轻视教育和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及错误做法,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的重要作用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他说,光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我们的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卐方针的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⑧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制订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把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作为出发点的。就这样,邓小平把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统一起来,突出了生产力中人主体性的发挥。
3、指出改革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过程,他指出:“机器生产是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推翻这个最初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建立起与它本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技术发展阶段的论述,是建立在对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分析上的,为生产力发展理论莫定了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有机的动力一系统。它是一个由生产力自身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并最后产生了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动力机制,从而导致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途径加以研究,指出改革是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很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热情,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邓小平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丁。“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来的政治体制也很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化成功,’,。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即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把市场经济这一最富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思想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这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4、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的标准,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5、提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一系列外部条件,丰富和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外部环境条件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一系列外部条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理论。
-—在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落后大国。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必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减少资源和原材料的耗费,实行内涵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注意生态平衡,使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
—在生产力与经济环境的关系上,强调要实现经济“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有一个适度的发展速度,对这个适度的发展速度,要老老实实地计算,不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要稳定协调地发展,防止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错误做法。要注意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算数。”。深化综合发展,整顿经济秩序,为生产力的达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生产力与精神环境的关系上,指出精神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生产力的发展就要走弯路、受破坏。为此,“我们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强调,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与政治环境的关系上,邓小平指出、,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也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为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四项原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同时,他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战略,制订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生产力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上,指出闭关自守是过去中国停滞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博采众长,为我国所用,才能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综上所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即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问题。在这方面,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作为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是怎样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一系列环境条件。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和怎样发展生产力构成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有机整体。因此深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是能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需要,而且在实践上对指导我们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