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芭蕾舞中的运用

时间:2024-12-26 16:30: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中国芭蕾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遵从芭蕾艺术的总规律,却以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品位来诠释中国文化,这是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文章首先介绍了芭蕾的起源及在中西方的发展,然后结合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具体从故事背景、音乐、服饰、道具和舞蹈方面分析民族元素在该剧中的运用,最后提出民族元素的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民族元素;运用

历来被称为是“足尖上的舞蹈”的芭蕾,源自法语“Ballet”的译音,在人们眼中芭☑蕾舞艺术可谓是“西方文明的结晶”。芭蕾舞不同于其它舞种,它有自身的独特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芭蕾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芭蕾起步比较晚,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只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中国的芭蕾发展迅速,几乎在最短的时期内走完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我国芭蕾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一)中国芭蕾艺术的孕育时期

芭蕾舞是一种外来的舞蹈,在我国具有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芭蕾舞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作为学习外国舞蹈人物的先驱,裕容龄把在外国学习的现代舞及芭蕾舞带回到晚清宫廷。而戴爱莲先生是中国芭蕾舞导师,在四十年代初,她利用芭蕾舞的形式创作了一部最初具有确凿记录的舞剧――《森林女神》。对于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中国芭蕾艺术的兴起

芭蕾舞剧《和平鸽》在1950年问世,这是中国芭蕾艺术的历史开篇和转折点。《和平鸽》首次尝试将西方古典舞蹈的优点与中国民间舞蹈相融合。1954年9月,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建校之初,按照正规且系统的教学大纲专设了欧洲芭蕾舞剧科。1958年的《鱼美人》及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1965年的《白毛女》为芭蕾“民族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中国的文革十年

(四)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舞蹈史从1976年到1989年期间,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芭蕾艺术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这个时期,史称“新时期舞蹈艺术”。首先,北京舞蹈学校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部安徒生的童话改编成芭蕾舞剧。其次,中国芭蕾舞剧对名著的改编也成为当时的热潮。比如,《祝福》、《雷雨》这两部作品,在1981年被中央芭蕾舞团将及上海芭蕾舞团改编成了芭蕾舞剧,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个时期,中国芭蕾的创作与表演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五)市场经济下的繁荣与期待时期

80年代,中国的三大芭蕾舞团相继成立,他们分别以不同的风格推动着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五大芭蕾舞团在芭蕾民族化的创作上有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广州芭蕾舞团的《梅兰芳》与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对芭蕾“民族化”作出了具有先锋性的探索,试图把芭蕾及京剧国粹等民族风格进行融合。《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迄今为止最受海内外关注的一部芭蕾舞剧。

二、以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中国民族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非常出名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中国芭蕾舞剧,该舞剧自由有度、简约却又奢华、精致又凝练,抓住了当时青年人的时尚品味、文化诉求。在2004年,该剧被评为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

(一)故事背景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中国芭蕾舞剧中,将西方芭蕾舞艺术的形式引进来,从而将中国民族特有的婚姻制度、文化心理、风俗习惯表现的淋漓尽致。《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封建大宅院中的悲情故事,创作主线是围绕着老爷、妻妾及其情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展开的描述,故事中最大的情感亮点是三姨太与戏班小生之间萌发的爱情及追求自由的信念。

(二)舞剧中的中国民族舞蹈的文化元素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芭蕾舞剧中,在舞蹈创作上把刻画人物个性、鲜明形象作为指导思想,内容情节上注重用人物的身体语言来表达,突出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首先,运用了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故事与西方芭蕾舞的足尖形式紧密结合,其次,舞剧中大量运用了双人舞形式,两个舞者之间的缠绕、托举、卡农、对比,都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内在情感的对白表现的栩栩如生,比如“第三幕中戏班武生唱堂会时与三太太相逢的倾情双人舞、三℉太太不顾家法、以身相许旧时恋人的偷情双人舞”等等。

(三)舞剧中音乐、服饰、道具的中国民族化元素

从音乐方面来讲:作曲家陈其钢大胆采用优美的双人舞音乐、有突出气氛的唢呐和笙独奏、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素材,在作曲家手上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非常自然流畅,不留斧凿。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端庄、秀丽。为了准确的营造故事所发生的历史环境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首次将旗袍大胆的作为女演员的舞台服装,创新了芭蕾舞剧的表演,经过改良加工的旗袍非但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反而让身穿旗袍的舞者更具女性魅力,充分显出女性高挑、妩媚的风韵;在精致的紧身旗袍下却包裹着压抑的灵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谈融入中国民族元素的芭蕾舞剧的发展方向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芭蕾舞剧的民蔟化是我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与主题的民族化

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首先应体现在其题材的民族化上面,此外,中国芭蕾舞剧通过主题的民族化体现整体的民族化。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应以主题的民族化为灵魂与核心的。对于中国芭蕾来说,除了需要学习西方古典芭蕾的基本风格外,更重要的是在芭蕾舞剧中融入中国的民族元素且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因此,在芭蕾舞剧中融入民族风格,对于中国芭蕾来说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人物与风格的民族化

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应以人物的民族化为主体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许多备受中国封建的畸形婚姻制度下影响而形成畸形的人物性格、畸形的人物心理的人物,从而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下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更丰满更复杂,让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的,饱满的“圆形人物”,这一点显得非常可贵。另外,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还建立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民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民族特色浓郁的婚姻制度、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娶亲坐花轿、陪宿挂灯笼等)以及民族风味浓厚的服装(旗袍、长袍马褂等)、化妆(发式)、布景(典型的“大院”式中国民居)等等,都饱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芭蕾舞剧民族化的精髓与魅力之所在。

四、结语ฒ

在芭蕾舞作品的创作上,应该始终坚持民族化导向,舞蹈结构形式要继承传统芭蕾体系要求,内容和气质上一定要走中国民族特色,和谐地、艺术地在芭蕾中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ข蹈元素;舞剧音乐写作应注意语言的贴切,坚持中国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风格,并不断向世界先进的舞剧音乐创作学习经验和方法,使得中国独有的音乐语汇能够更好的为本民族芭蕾舞剧的内容服务。

中国芭蕾舞剧在民族化的道路上以史为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