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4-12-26 01:15: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交际意愿作为交际行为的预设前提,是提高和改善中国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交际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三个领域的已有研究出发,论述了交际意愿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一语交际意愿;二语交际意愿;跨文化交际意愿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 . 引言

中国教育部2007年以高教厅[2007]3号文件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交际意愿则是学生进行交际行为的首要前提。基于交际意愿的重要性,本文拟从母语交际意愿、二语交际意愿以及跨文化交际意愿三个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出发,对国外的交际意愿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2 . 交际意愿的发展过程

交际意愿的发展经历了一语交际意愿、二语交际意愿以及跨文化交际意愿三个阶段。

2 . 1 一语交际意愿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最初由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目的是解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语言行为的巨大差异。该概念最早是用来解释一语交际者之间的交际意愿。McCroskey(198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一语交际意愿”为交际者在可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开启一场交际的意向。这一定义表明了个人是否决定交际是一个涉及认知意志的选择。这一细微的定义变化将交际意愿和更加广泛的行为意向方面的研究文献联系起来,有关交际意愿的研究热点集中到对交际意愿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在交际意愿可以得到定量测量之后,研究者从各种维度出发探索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发现交际畏☮惧、自我感知的交际能力、反常和❣变异、内向、自尊(信)、文化分歧和交际技巧等因素都会影响交际意愿,其中交际畏惧和自我感知的交际能力对于交际意愿具有最强的预测性。

2 . 2 二语交际意愿

2 . 3 跨文化交际意愿

跨文化交际意愿的概念最早由Kassing(1997)提出,指的是“开启一场跨文化的交际的倾向”。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意愿和一语交际意愿具有一定的差异,交际意愿指的是交际者在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是否去开启一场对话的倾向,交际的对象是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意愿所关注的是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如两个人、小组、会议、公开场合等)是否愿意和朋友、熟人以及陌生人进行交际的倾向;而跨文化交际意愿则关注的是人们是否愿意和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

自从Kassing提出跨文化交际意愿的概念之后,研究者们通过验证假设模型以及定性研究等方式,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意愿:跨文化交际畏惧,交际焦虑,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互动频率,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外国人的友谊,跨文化交际的情境等相关。

3 . 回顾与展望

通过上文中我们对交际意愿的发展趋势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交际意愿首先来自交际学,是针对使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人进行的研究,该研究表明了交际意愿具有一定的特质性,和人的性格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研究者将母语交际意愿移植到二语领域生成的新概念,二语交际意愿更能帮助研究者了解二语习得者的个人差异以及情感差异,二语交际意愿的研究发现二语交际意愿在具备母语交际意愿的特质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情境性特征。在对二语交际意愿的情境性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人们发现文化的特征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虽然Yashima(2002)以及Hashimoto(2002),Kang(2005),Wen(2003)等来自东亚的学者强烈意识到该点,并相应地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是他们的探索领域各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Yashima(2002)提出了国际化态势,提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导向,对国际性职业的兴趣,对国际事务的兴趣,群体间接近和避免倾向等可以用来测量学生的国际化态势的变量,但是她和其后Hashimoto(2002)的研究中都忽略了学习者的本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相应地忽略掉了学生对于自己本族文化的态度对他们的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虽然Kang(2005)和Wen(2003)各自提出了国内文化对于学生的交际意愿会产生影响,Wen(2003)还特意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中国学生不愿意进行交际的文化背景,但是他们的理论都只是建立在思辨的理论基础之上,并没有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到证实,而且Kang(2005)的研究对象是五名自愿参加研究的韩国学生,其研究的适应性和推广性值得探索。因此,将文化的因素考虑到二语交际意愿的模型建构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国际化态势,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本土化态势,将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建已有的二语交际意愿模型的研究,同时进一步拓展对于二语交际意愿的情境性特征的研究,即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二语学习意愿的模型进行扩展和补充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方向。

针对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进行分析,我们同时就跨文化交际意愿进行了文献回顾,ツ发现该部分虽然考虑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意愿的一些变量,但是整个的研究和二语交际意愿研究相比,相对薄弱,而且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所以针对母语交际意愿,二语交际意愿以及跨文化交际意愿的研究中所出现的不足和缺陷,我们认为以后的研究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模型构建,该模型将把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变量,如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敏感度和儒家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本土化态势中,联合学生的国际化态势,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情况进行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调查和探索。跨文化交际意愿的模型构建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较高的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Bakhtin,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M].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Byram, M.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Practi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Do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ashimoto, Y.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s predictiors of reported L2 use: the Japanese ESL context[J].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2(20): 29-70.

Jensen, A. A & K. Jaeger & A. Lorentse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New Challenge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Europe: The Adult Learner[M]. Aalborg: 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95.

Kang, S. J. Dynamic emergence of situation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J]. System, 2005(33): 277-292.

Kassing, J. W.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cultur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scal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1997(14): 399-407.

Lado, R. Language Testing[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1.

MacIntyre, P. D. & S. C. Baker & R. Clément & L. A. Donovan. Sex and Age Effects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xiety,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L2 Motiv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J]. Language Learning, 2002(52): 537-564.

Skehanว,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Yashima, T.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86): 54-6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试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