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摘 要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创设是是课堂유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切不可一味追求趣味,脱离实际。
关键词 情境 生活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60-02
情境创设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我在教人教版的“尾巴重新接回的秘密”(找公倍数)一课,这节课以游戏导入,老师出示了边长相等的一个八边形和个一个四边形,八边形上面画了一只猴子,其中尾巴画在四边形上,老师首先提出让学生猜想,让四边形围绕八边形至少转动多少次,尾巴可以重新接回?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提出了好几种猜想。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动手旋转验证,还可以转动多少次,自然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接着又出示了一个六边形和一个四边形,让学生继续猜想并共同验证四边形围绕六边形至少转动多少次,公鸡的尾巴可以重新接回。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涨。这时老师问你们想不想自己玩这个✉游戏,学生很快的用老师课前发下的学具(七边形和五边形,八边形和五边形)做实验,并记录最少旋转了多少次,还可以旋转多少次。让学生从四组数据中去发现规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表见解,并逐步形成规律。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学生思维活跃。既让学生体验到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持续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节课正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书上情境是这样的:[汪汪乐园]28本,每本9元;[海底世界]4本,每本36元;[淘气历险记]10本,每本13元;[咪咪学校]8本,每本8元。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不出示,而改为: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书?想买什么书?算一算需要多少钱?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根据自己选择的物品来计算价钱,他们的喜好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计算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学数学”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教学。
我们的情境创设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老师每天挖空心思的编故事,时间久了不再新颖,甚至是牵强附会。并且片面追求趣味性、探索性,却忽视了数学的逻辑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在“周长”教学的案例中有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多媒体上动态演示1号、2号蚂蚁分别沿着同一形状的两张树叶的外围跑一圈(一号蚂蚁中途出局,2号蚂蚁跑完一圈),问几号蚂蚁赢,为什么?接着是引出周长的概念。在课的结尾,我问学生:“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蚂蚁爬树叶比赛,究竟是1号蚂蚁赢还是2号蚂蚁赢?”上述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这种趣味反而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导致了有学生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蚂蚁爬树叶比赛,究竟是1号蚂蚁赢还是2号蚂蚁赢”。
我最近听过四年级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一课,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把课后看一看的几种事物的运行速度,让学生读一读,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引出课题。本来这几幅图片的作用是在学生认识了速度后,为了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而设的。但是强硬的把它放在开头部分,起不到加深J识的作用,也并未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看过一遍后,就没有任何印象了。
我发现仅靠外在的趣味来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即使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的学科味越来越浓,单靠外在的趣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仅凭外在的兴趣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那么到了初中学生就不会喜欢数学了,很难想象到了高中、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复习引入虽然是老的导入方法,但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且较好的导入方式。因此,我意识到教学数学 ت知识时,应尽可能地不以情境的外在趣味性取胜,应设法用数学的魅力(如逻辑的力量)取胜,唯有如此才是高水平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