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
【摘 要】“实事求是”是贯穿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条思想基线。它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但这种思想却有狭义和广义上的适用范围的区分,忽略这一点必然会造成很多误解;此外,仅从认识论角度予以解释也有失偏颇,因此有待于对“实事”和“是”做出新的阐释和说明。 シ
【关键词】实事求是;认识论;困境
实事求是,古已有之。明确提出来确是近代的事情了。这个带有中国哲学味道的词语,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只有亲身经历过或仔细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本文就对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做了几点不系统的谈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望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实事求是”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及其适用范围
“实事求是”这一观点在马恩那里就已然存在,它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相比较而言只是在表达方式、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等方面显得不同而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毛泽东思想――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同志在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下探索得出的具有中国本土气息并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他说“‘事实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的确,它应有这样高的价值。
每一重大思想的诞生无不是反映了具体的社会历史状况的,“实事求是”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历史的必然的产物。在抗战年代,革命事业的发展总是受到这方面那方面的阻碍。在具体革命行动中主要表现为“左倾”冒险或是“右倾”保守的错误;在思想层面则表现为主观主义或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这是发展道路上的来自于内部的阻力。一个党要想永葆先进,要真正担当起到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那么批判这些错误的认识就成了必然。对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了。延安整风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要对错误思想进行一场清理污垢地基继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大旗,这是党的伟大事业所要求的必然选择。它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天才般的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时代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是我们谈论的核心,我们的认识还必须得深入下去。我们不得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延安整风是一场党内的整风运动,即不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懂得这一点可以算作是深入理解“实事求是”的一大法门。“实事求是”乃思想整风的产物,是针对党在认识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偏差问题所开出的药方,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如若这个度不把握好,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就会出现很多偏差。从狭义上或从理论上讲它是党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共产党人应具有的一种质量,而并不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这是其一。从广义上来讲,情况就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共产党所恪守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实事求是”精神与我们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运用的“实事求是”观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相差甚远。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所涉及的“你要做到实时求是”“实事求是地说”等更多的是指你说的和你做的要和你的那个对象符合,要是一种正确如实的反映,而不是歪曲的表达,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客观”“老实”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探寻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却很少涉及到。但在“实事求是”思想中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却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要探寻得出关于事物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这似乎就构成了是一对矛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同一语词的运用的的确确是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和效果;但这所谓的矛盾又是可以不存在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分析“实事求是”思想的适用范围。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它显然是不包括每一个人的,对每一个人来说范围太大也没有你要,在更大的程度上所指的对象是共产党人。当然从学究意义上讲,那些想要在某一科学领域有所成就,愿意积极创造价值和意义的人也应该包括在其中。这些分析显得还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回到其著作本身中去探讨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就会懂得,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和理论上的“事实求是”尽管如此的不同,却可以运用地如此自如而没有丝毫的阻碍。
二、“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论解释及其困境
“实事求是”这个我们当下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之所以能够得以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和坚守,最主要的功劳要归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倡导。中国共产党历来极其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党得以生存和发展、永葆先进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率先对“实事求是”进行了一个概念上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众所周知,这∞是一种认识论角度的阐述。
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阐述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个如何更好地正确认识事物, 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进一步说是按照何种原则( “实事求是” 是一种唯物主义原则) 去进行认识的问题,是让我们不犯错或少犯错的问题。但这样就能真正地纠正人的错误吗,或许在客观方面可以,但在主观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有待探究。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所作的概念上的阐释主要是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来谈的,即发挥主体的认识能力积极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具备了较好的认识能力的人是否就一定能如实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显然不是,这里首先就涉及到一个认识主体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若一个在认识态度上出现了偏差的人就算有再好的认识能力是不可能得到什么关于实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的;即使得到也不太可能得以如实的表达;即使如实得表达了也不太可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从认识论角度阐发“实事求是”思想侧重了主体能力而忽略了主体的态度问题。但事实上,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里谈得更多的不是谈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更多地涉及如何要解决共产党人的“态度”问题。显然,“主观能动性”和“态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他也认识到态度问题的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但有趣的是为何现今我们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更多的从认识论的角度呢,似乎缺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必要重新提出来的必要。 魏书胜先生在他的《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新维度》一文中就率先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并做了及其深刻的反思,也得出了一些研究性成果。在该文中,他将“价值论”和“道德沦”这两个应属于“实事求是”思想的隐含内涵以新维度的形式提了出来,并将其置于传统的认识论之下,以便于更好地解决理论上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对于破除传统认识上的困境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认识活动显然不是人的总的全部的活动,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释“实事求是”思想必定会遇到诸多的困难。这种僵化的单一思维必须让位于新的全方位的阐述。其中,最为基础的当属价值和道德两方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认识的出发点问题。腐败的人之所以腐败并不是因为他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充分,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在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在道德选择上滑向了出现了危机。这种对认识的前提的重新认识和强化显非常必要,是解决其他认识上思想上问题的一个基础。
三、从辩证法角度重新审视“实事”与“是”
自1941年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算起,距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了。这七十年里各方面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旧地一成不变地延用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界定显然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况且,这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因此很有必要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按照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阐释,我们应该去研究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内部联系,得出关于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但这却不是认识过程的结束,而只是漫长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环,这些得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只具有暂时的和相对的正确性。随着事物本身的发展,情况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之前得出的认识如若不予以更新、如若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做出新的解释,那样只会阻碍认识活动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继续。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我们应该于此显得不同。不应当忽略,而应当强调将“实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更新的事物,不能自以为认识了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阶段的“是”,就因此放下了继续对事物的持续不断的新的更高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持有的积极的辩证态度。
什么是“是”,求什么样的“是”呢,这又是一大难题了。求是必然意味着要发挥认识主体的思维能动性,求是就必须求得关于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但“是”和关于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完全等同吗?这个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是”断然不是实事求是认识活动的最终归宿,它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更好地指导实践。如果将求得的“是”束之高阁,那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书生态度,而且丝毫不能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的。要指导实践活动,如何去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立场,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所求之“是”总是为民所谋,为民所用,为民所用。这种如实地有效地解决人民所存在的问题的出发点才应该是实事求是里最终的和最高的“是”,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事实其实”这一重大思想一经提出就而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和发展。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再到后来的求真务实,这些思想的提出无不是“实事求是”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这么一种思想立场,我们党才得到从一个胜利赢得另一个更高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事求是☮”是一种伟大的质量,易说而难做,是机器复杂的一个过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要旨都在创新即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毫无疑问,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质量,始终保持高度的实践和理论的自觉性,使我们的应然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