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强,汉语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求学、工作等的重要工具,他们对能熟练使用汉语有着迫切需求。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研究,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该地区汉语水平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一、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对已掌握一种语言的人教授其他语言的活动。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主要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以汉语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国外汉语学习者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汉语母语人;教学方法上都要在各自母语与汉语对比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摆脱母语干扰,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但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第二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学习汉语有着不同的目的,而且除汉语外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靠母语完成的;少数民族的学生以掌握汉语文为基础,学好汉语文,可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并获得后续发展的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也不同于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第一语言为汉语的汉族学生,在童年时就可以通过自然模仿习得母语,而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汉语语言环境和模仿的对象。汉族儿童入学后 ,只是由于不识字才不会读和写,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儿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即使识字后,也还存在阅读或理解的障碍。因此,它们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汉族学生即使语文成绩不好,很大程ษ度上也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听讲和理解,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不具备汉族儿童的汉语交际能力和汉语思维,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可能制约着其他学科学习。
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的母语教学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的母语文教学,同汉族的母语文教学相近,主要是进行书面语训练,重在于“我手写我口”能力的培养。而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既要知音,又要习字。他们不具有汉语的语感和思维方式,学习起来不如自己母语文习得得快。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找到学习汉语的规律和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水平,帮助学生学习汉族优秀文化并且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
二、云南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发展慢且不完善,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偏差、学生辍学人数多的现象。尽管有些少数民族儿童自然习得母语和汉语,但由于各种原因,汉语文学习也存在很多问题。而且,由于民族文化和语言、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汉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
1.面临的汉语语言环境难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部分学生,没有以汉语为第一语言学生所拥有的语言环境优势,主要使用母语进行交流。课堂上大多是跟着老师读“天书”,识字也常是盲目临摹,加上学校教学中又缺乏听说的训练,课后没有使用汉语的环境,学生书面语汉文慢慢地好于汉语。学校认为学生升学主要是汉文,因此过度注重书面语,轻视口语的现象严重。这种重文轻语的做法,存在极大的弊端,反过来阻碍了学生汉文的进步。
2.面临的教材难题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使用国家或省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主要针对第一语言为汉语的儿童,他们有语言基础和语言环境,侧重于识字教学和书面语的训练,而少数民族儿童没有口语基础。总体而言,这些统编教材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只看见了他们与第一语言为汉语的学生的普遍性。因此,基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语言基础、不同的教学任务的汉语文教学方法不能“一刀切”,尤其是与汉语语序等存在重大差别的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按照统编的教材、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极其不明智、不科学的。
3.课堂教学中的难题首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适龄儿童不懂汉语,但老师是以汉语文统编教材为蓝本授课,汉语不仅是教学的目的语,也是教学的媒介,因此,教与学之间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其次,教学中,教师自发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但某些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少数民族的很多儿童在入学初,听不懂汉语,更无法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老师被迫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即讲汉语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后,马上用对应的少数民族母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少数民族语这个“拐棍”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而有的地区,低年级语文老师不懂民族语,只能用汉语讲课,学生听不懂,老师就借助实物、手势、图画等可以教一些简单词汇,但这些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应对策略1.必须重视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建设
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应用性学科。教学对象的不同,也带来了语言⌛及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针对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应进行关于其自身学科的理论建设,而不再完全照搬其他第二语言教学及汉语教学的套路。2.加强汉语本体研究
通过对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研究,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语与汉语语言间对比,深化对汉语语言规律、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对比分析,可以为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教师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供理论依据,使得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因此,从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角度去认识汉语语言学的特点,这对汉语的本体研究是极其有价值的。3.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教材
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材,应是在以语言间的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母语背景的教学对象,排列出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的一套科学的教学文本。少数民族地区不宜使用统编教材,应根据少数民族实际,增加口语训练的部分。同时,要根据不同语种编写侧重点不同的教材,因为不同母语的学生,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都不同。由于教材不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打破旧有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同一语种的学生出现的偏误具有相似性,但每个学生由于学习态度、方法、动机等差异,偏误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发挥能动性,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4.加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师资培训
“学习动机的强弱、语言的应用机会、语言教学方法灵活生动与否,甚至教师的性格,都会影响语言的学习。此外,语文教师对所教授的语言的认识,对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 ツ和外语的教学,更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汉语文教师的培训。但从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总体情况来看,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而且普通话水平也不一,有些教师讲课时多带有当地方言或母语口音。教学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应通过师资培训来弥补这一缺陷。此外,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5.增强汉语文课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汉语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初学者汉语、文同步进行,而且多靠汉字来识别汉语(声音),加上学校没有听说环境,学习者多重视汉文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较口语强,因此,可以先训练阅读,再训练口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增加“说话”课,可以弥补现在统编教材的缺陷,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除以上应对策略外,还应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教学办学条件,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校园里,也应倡导讲普通话,提高普通话使用的频率和扩大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