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舞蹈
【论文关键词】主义性 性 现代性
[论文摘要】做好姊妹的借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的“三性”谈起.分析其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影响,提出了可供借鉴的三点看法
随着商品的影响,随着现代意识的提高,随着舞蹈理论的被重视.中国的舞蹈应该如何的发展是当前舞蹈界关注的问题。针对“如何跳出舞蹈圈看中国舞蹈缺什么?”舞蹈人进行激烈的探讨,笔者现仅从中国的发展方向的“三性”,试对比分析当代中国舞蹈的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中国舞蹈和中国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共同反映着中国深厚的。作为同一时期的两种艺术形式,必定在同一和社会的影响下生存和发展着。他们共同作为精神产品和审美意识形态,其性质都只能按照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关系去解释。无论从人类文学史的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舞蹈史的发展脉络来研究。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和舞蹈的发展方向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学与时代、舞蹈与时代进程的关系问题。只要是被公认并代表一定时代精神成果的文学作品和舞蹈作品,都以独创性的艺术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应了时代进程的本质,对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舞蹈作品《关不住的女儿》《吉塞尔》等等,在浩瀚的人类经典艺术殿堂中,它们无不是深刻反映时代进程而被载人艺术史册的。举一反三,就当代文学把社会主义性、民族性和现代性这“三性”融为一个审美的整体来看.我们的当代的舞蹈是否也该可具有这“三性”呢?文学的三性对当代舞蹈的意义是什么.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1文艺为群众服务。仍是当代舞蹈创作的不变宗旨
不论是文学还是舞蹈,都是受其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文学中提到社会主义性,所谓“社会主义性,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焕发出来的英雄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性的范畴。”就社会主义性的内涵来看,其主要部分与之区别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人民当家作主是区别与其他制度国家的突出特色。因此,舞蹈的社会主义性应理解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社会主义性的最好体现。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经济基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互补的经济结构,因此,当代文学和舞蹈也应该符合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审美意识形态,体现出主体与多元相统一的特征。如何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如何反映社会主义主人翁,如何反映社会的建设发展?都是舞蹈社会主义性中主体的最好体现。其他具有进步人文主义思想和健康向上审美情趣的各种性质的舞蹈形成了并存互补的多元舞蹈形态。从历史上看,建国后创作的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革命之歌》,它们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历程,不仅在舞蹈史上属于不朽的经典之作.还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与追求.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性的文艺精神在那个年代的最好表现吗?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群众就没有了一切。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体现,反映现时代的发展、党的建设、人们的生活变化,这些应该成为舞蹈艺术创作的主流。当然,如何创作,运用那些方式、手段来表现中国的发展,是舞蹈创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1
[1]
2立足本土。发展个性
19世纪俄国革命主义评论家别林斯基说:“无论如何,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虽他指出民族性对于文学的意义,其实对于所有的都有共通的道理。具有民族性的才是有个性与特点的,当民族文化越发展,民族的个性在融会中才越鲜明,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突显出来。同时,民族性不是追求来的,是在现实需要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的文学,从中走来,沉淀下的民族本土文化,成为文学创作的根源所在。发掘和改造历史题材以及民族精神♪这类民族传统文艺使其再现舞台,也是当代中国文学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艺的应有之义。”因此,对待当代中国中的民族性的发展与创新.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本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使之不失本色;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生活提炼与再创作,发展民族的个性特色应赋予新色彩;第三还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把握好这三个方面.中国民族舞蹈创作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根”就能渗透到作品中。例如,《飞天》《鄂尔多斯》、舞剧《鱼美人》《草原儿女》、云门舞集的《薪传》等,都是实实在在扎根于民族个性之中,至今仍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当然,民族性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演变的,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深深地埋在人们心中,只要牢牢地把握这条“根”,就有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如今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使我们警醒地领悟到中国原生态舞蹈的民族个性的现实意义,相信伴着《云南印象》国外的巡演,中国民族的文化魅力必将证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永恒真理。
3树立现代意识,再现以人为本的舞蹈艺术
所谓的“现代性,是指人类在从古代的传统社会进化为大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文意识。”什么是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如果说古代农耕时代是以审美形象的和谐性去超越、弥补现实世界的不和谐以及欲望与需要的断裂,而现代社会则是以审美形象去对应和显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和谐以及人的欲望与需要之间的断裂来体现的。伴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到来,新的人文意识,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升华。其实这些不和谐的断裂。更加反衬出人自身需要和谐之美的欲望与追求。所以“以人为本”如何在文艺中反映出来是我们文学界与舞蹈界关注的新问题。有人说,“如今,文学界已较早地走人化,适合社会不同层次人群审美品味的作品大量涌现,甚至在高产的现象下。它刺激了、以及网络文学的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舞蹈艺ฏ术在当下却好似走进了本艺术发展的瓶颈阶段。如今中®国舞蹈面对市场的撕扯呈现出两极化的征候:其一.抛弃一切,拥抱市场,尊商业艺术标准呈现出极端‘媚俗’趋势;其二,紧抱传统,拒绝市场,以纯艺术标准为尊,呈现极端‘媚雅’趋势。”这两种形式在当下审视,都是极度极端的两种发展方向,与时代与人们具有的现代综合审美意识不适。因此,中国舞蹈创作者们,应该注意到用多元的手法ร来表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反映“创新、个性、快速、激情”似的作品,二中校园舞蹈《红扇》、部队舞蹈《穿越》、工人企业舞蹈《从头再来》;还有强化现代审美形式感的《中国结》《红与黑》;有反映现代人爱情观、紧张压力的现代舞《咖啡伴侣》《暗战》等,这些作品在各个层面彰显出舞蹈艺术最终的本质一人性的写照。在现代商品化的大潮的影响下,我们要处理好中国舞蹈的发展与市场立足的关系.使舞蹈艺术得以长远的发展,在创作上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舞蹈作品,既寻找好舞蹈的市场又要注重艺术性,同时思考如何建构中国舞蹈产业的现代化模式等,成为舞蹈艺术家编导家们的重任,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与开拓。
总之,通过分析当代文学的“三性”,让我们即看到姐妹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我们当代舞蹈的发展以启迪,在共同具有这三种共性的同时,也要发挥本体的自身特点,不论舞蹈也好,文学也好,都应与时代同步,必需把这“三性”互相渗透,互不分离。构建新型的审美导向,使中国舞蹈在继承与创新中进步,在传统与现代中前进。我相信只有不断的思辨。才可使前景更广阔。这也将是我们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