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5-01-14 05:55: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到2020年要实现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的全都脱贫,6年时间,年均需要脱贫近4.6万人,而越往后,剩下的都是多次扶贫攻坚后难啃的硬骨头,脱贫的难度更大。只有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打好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此,市扶贫办针对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及致贫原因等做了摸底调查,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以下范文网小编整理了畜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畜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的苍梧、藤县、蒙山3个县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圩区列为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根据2014年自治区下达梧州市的贫困控制数,截止2014年底,梧州市共有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27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065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055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30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22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1.1%。

贫困人口数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帮助24.5935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3.9%下降到11.1%,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情况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较2010年增长12%,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较上年增长13.3%;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增长16.6%,全市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75 元,较上年增长13.3%,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较上年增长15.9%,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底梧州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0000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是贫困对象多,截至2014年,梧州市有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的城区,贫困村265 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全区贫困人口的5%。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万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万人,苍梧✞县 49个贫困村4.4万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万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万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有藤县。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根据调研,截至目前,梧州市尚有2620个自然村屯未通路,15.6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29万农村人口居住危房,702个自然村屯还未通宽带网络,很大一批人还需要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另外,从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的情况来看,苍梧县还有5个镇未通等级公路,大多数农村公路等级差、质量差,全县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藤县有67个贫困村分布在17个乡镇的边远山区、库区,村屯道路尚有265公里尚未升级硬化;蒙山县部分贫困村屯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很多通村、通屯的道路没有达到等级标准,有的通屯道路无法保证晴雨天气都畅通。三是产业底子薄。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梧州市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发展资本不足、产品档次偏低和认知模糊等不利因素,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2014年,梧州市畜牧业受到家禽养殖业生产低迷的影响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尤其是家禽类的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不同程度走低,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减少1%;家禽出栏4307万羽,同比减少 4.7%。这样一来,造成梧州市部分养殖户流动资金短缺,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实行减产或停产以规避亏损,使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民收入增长受困。同时,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地荔枝因竞争激烈而遭果商压低收购价,跌价超过15%,农民损失较严重。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梧州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 2014年,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6.76%,而且还有53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3.56元,收入差距大。

二、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

结合梧州市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梧州市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自然条件差、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一是供养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如在岑溪调查发现,贫困户因学致贫户数8909户,占贫困户总数占48.18%。二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三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这类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技术、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五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三、近年来梧州市扶贫工作的做法和初步成效

梧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突出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相衔接为重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突出抓好六大工程:即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程。成效表现在:

贫困群众收入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扶贫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 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扶持24.5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1%,低于全区贫困发生率,2014年底梧州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2638.7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350.18万元,实施项目1223个,其中修建硬化屯路945 条,574.42公里;修建砂石路228条,419.03公里,修建独立桥梁51座;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里程120030延米,发展小型人饮工程、小水利工程改善安全饮水入户37011户。项目主要分布在全市179个贫困村,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149.31万人。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特色产业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引导贫困村群众走合作开发的路子,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整合,促推贫困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包括思委米种植、大果山楂种植、水黄枝种植、中草药种植、方格木蚕蔟推广、三黄鸡养殖、肉牛养殖、七彩山鸡养殖、白鸽养殖植等23类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5.09万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3个,一是蒙山县十百千肉兔养殖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养殖玉兔12万只 ,实际完成16.6万只完成计划的138%;项目共覆盖46个村,其中32 个为贫困村;共扶持3000户贫困户,该项目于2014年12月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二是藤县粉葛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其中 2012年度项目于2013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户3168户14638人,2013年度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 3634户20246人,2014年度项目于2015年5月上旬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773户19365人。 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三是苍梧县六堡茶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20万元,其中从2013年起至2015年止,每年开发种植六堡茶1000 亩,连续三年实施,相对连片开发种植六堡茶共3000亩,以项目基地内扶贫对象户为重点,实现项目区内贫困农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共覆盖 15个行政村,共7957户30675人,其中劳动力18400人。其中有9个贫困村。扶贫对象户2435户,9166人。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特色优势种植业的发展,为群众今后长久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梧州们还争取旅游扶贫合作项目 400万元,用于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贫困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各式各样的扶贫培训,共培训贫困村群众48129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带头人43092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37人,其中中专学历培训1850人,实现转移就业3401人次。到 2014年底,贫困村18至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已接受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达118345人,占总劳动力总数的91.2%,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79个贫困村村委会都建有钢混或砖混结构的办公用房和卫生室,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29%和1.31%,入学率不断提高。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梧州市2014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12个,总投资4747万元。其中生态搬迁项目6个,搬迁274户,搬迁人口1306人,总投资3585万元;易地搬迁项目6个,搬迁209户,搬迁人口1035人,总投资1162万元;需建设安置点12个。截止到2015年7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四、下一步梧州市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主要是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以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培训、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建设,协调推进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力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对梧州市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对原有识别出的贫困村,核实完善贫困村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并进行贫困村精准分类。同时全面采集贫困村所有自然村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结合动态管理要求,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所有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二是研究制定梧州市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方式确保梧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三是加强贫困户脱贫与返贫动态管理。实行脱贫双认定机制,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1到2年,能稳定脱贫的,再退出贫困户系列,守住返贫率不超过3%的红线,巩固脱贫成果。

深挖致贫原因,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一是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帮助他们换穷业。在教育扶贫方面,市扶贫办代拟了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中、高职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从2016级新生开始,利用市本级财政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本级中、高职学校实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目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办和法治办的修改意见将方案完善后呈报市政府。同时,下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和基层组织开展宣传、让贫困学生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后,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类资助项目,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生活在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通过移民搬迁一批。主要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脱贫,结合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规划等多规融合,把他们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新的地方就业、发展产业解决脱贫问题。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资产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下一步,市扶贫办将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系研究,重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低保补差办法。通过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Σ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脱贫。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教助保障作用,解决他们的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要把钱用好事关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扶贫部门的重要职责。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责任制。市、县、乡镇按照分级负责,一把手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责任人。二是从源头上加强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在做好充分的情况摸底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监管,突显监管效果。三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告公示制、绩效评价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定期审计等进行加强监管,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高压线,构筑 防火墙,切实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下运行,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扶贫开发任务、责任、权力统一起来。8月2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对象为全区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梧州市苍梧、藤县、蒙山、龙圩为参照执行。下一步按照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要求,市扶贫办将与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工作格局,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的工作机制,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梧州市十三五扶贫规划。一是参照自治区准备出台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在出台梧州市十三五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时,探索建立市领导分片管理责任制,将梧州市265个贫困村27.644万贫困人口,由市领导每人分片挂点联系,实现市领导分片管理全覆盖。二是为市领导提供扶贫管理工作信息库。将自治区开发的扶贫信息系统提供给市领导,实现市领导可随时对梧州市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态势的了解和掌握。三是针对十二五时期的定点扶贫方案精准不够的情况,在制定十三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时,在自治区相关的文件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人员的帮扶任务,体现因户施策,进一步明确每个干部都要结对帮扶贫困户,每年进行考核,以加大各行业部门及干部的扶贫责任。四是抓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通过新一轮精准识别,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同时同组织部门对新一轮识别出来的265个贫困村实施因村派人,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与考核,۵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加强基层组织、推进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五是在藤县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作为试点,结合该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发展特点,协调做好该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十三五规划。在做好这两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做好梧州市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五、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脱贫措施与返贫防范措施存在不精准、社会扶贫激励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把扶贫考核结果与市级、贫困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综合考核评价挂钩。同时完善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创新扶贫资金筹集、配置、使用、监管机制。二是进一步补充、充实扶贫工作力量。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和精准扶贫要求的提高,扶贫工作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工作中已越来越显现其重要位置和作用。但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城区的扶贫部门及乡镇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运行。建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中提出市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的要求,基于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要,配备足够人力,确保有人办事,精准扶贫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整合、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由于现行行政体制因素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工作职能交叉、重叠、事权不清和人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涉农资金使用分散、形成不了合力。因此,建议抓好涉农资金管理整合工作,不断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着力打造新的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协调各项涉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促进各类涉农资金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市纪委、市委督查室、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各司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扶贫资金管理工作。

畜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产业链建设发展是一种高效稳定可持续的扶贫方式,通过产业链建设,以企业的生产效应吸纳和带动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致富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中心,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激活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内贫困农户的整体脱贫致富。推进产业链扶贫,怎么走,怎么做?通过到联系点海雀村调研,选择了几个产业,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产业链扶贫的内在机理和模式。为了推进工作开展,在之前与各方联络联系基础上,3月31日,我到县里,和市县相关单位及几家与海雀村产业发展有链接关系的企业召开了座谈会,4月1日,和企业一起到村里作了进一步的现场对接。有几点体会。

一、产业链扶贫,要链起九个发展要素

实施产业链扶贫,要以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运作,延伸产业链的功能作用,对接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的联系,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要推进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的有机对接,有9个发展要素首先要链接起来。

农户。

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链接到产业链前向环节的第一站,黏住产业链的毛细血管,以便吸收营养,增强造血功能,快速成长壮大。针对海雀实际,结合群众意愿,我们把全村种养业中能较好产生经济收入的内容分成六块,加上苗族刺绣,共7个产业。在建链条的过程中,先把农户接到端点上。今年,海雀村在马铃薯种植上是1000亩,涉及农户213家,每家都种,70户贫困户全部安排参与;在红花种植上,面积是500亩,涉及农户200家,70户贫困户全部安排参与;荞麦种植200亩,涉及农户150家,其中贫困户60户;养牛280头,涉及农户190家,70户贫困户都参与;养猪800头,也涉及全村 213户,70户贫困户也全部参与;养鸡10万羽,涉及农户180家,其中贫困户55户;苗族刺绣有56户同意参与,其中贫困户24户。产业安排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

科技。

产业链价值大小取决于产业技术成果及其运用水平,产业技术成果和运用水平越高,产业质量和价值越高。可以说,没有技术的衍生,就没有产业链的衍生,就没有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推进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链扶贫,科技要素至关重要。针对海雀村,以红花为例,从种植上要考虑温度、日照、水分等条件;田间管理要做好间苗补苗、中耕除草、打顶追肥;采收要在进入盛花期后花冠由黄变红时进行,收完红花后,要待茎叶枯萎时再收割植株和红花籽;采收后还要进行烘干、脱粒。通过链接,这些种植工序都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如果往下走,到中间环节,随着深加工、精加工的开始,对科技的要求将更高。

合作社。

产业链扶贫,需要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形不成利益共同体,链条随时有可能断线。如何协调,机制如何建立?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合作社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这个转弯人来协调产业经营中的各种利益体,使之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链、利益链,形成农户与企业的一条以利益为纽带的联结关系,从而把单家独户的农户组织起来,与企业、基地、园区等实体联手抱团闯市场,做到不被轻易甩在利益快车的站台上。在海雀村,通过和村里的同志商量,除原有的海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再成立海雀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海雀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海雀苗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共4个合作社。其中,生态农业合作社服务马铃薯和荞麦种植;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服务红花种植;生态养殖合作社服务养殖业;刺绣合作社服务刺绣工艺及其原料苎麻种植。

教育培训。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扶贫攻坚,扩大就业、推动创业是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提升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技能素质,必须靠培训。通过产业培育,建设和发展产业链,可以根据链条环节的需要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前面的调研报告中已提到,今年海雀村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将开展建筑施工培训50人次;苗族刺绣培训50人;农牧业生产适用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100人。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是让贫困家庭下一代和所有孩子一样平等接受教育。为此,在教育扶助方面,海雀将争取建立助学基金,对考取高中以上贫困学生,每学期资助学费、生活费5002000元。另外,还安排村小教师外出培训,力求把村小办得更好。

龙头企业。

产业链扶贫,关键靠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加入了合作社,但如果没和企业接上火,绕几圈后就会无着无落,只能重新回到小生产的鸟笼。因此,要加强农企合作,通过利益联结,不仅给企业提供产品、原料生产供应地,也促使企业支持和关心农户的生产。同时,农户与合作社也可在合作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针对海雀村,除了已有合作关系的赫章鸿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壹号,还协调了利民食品、黔丰荞业、黔草堂、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4家公司参与合作。除马铃薯考虑和超市对接外°,其余6个产业通过合作社与这些企业对应链接。其中,鸿祥科技、黔草堂对应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链接红花种植;黔丰荞业对应生态农业合作社,链接荞麦种植;利民食品对应生态养殖合作社,链接牛、猪养殖;贵州壹号也对应养殖合作社,链接养鸡业;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对应刺绣合作社。

融资。

培育产业链,推进产业链扶贫,投融资体系是重要保障。目前,海雀村主要还是靠争取财政投入和部门支持来解决产业扶贫的资金问题。从2013年看,争取到市县乡投入财政资金55万元。下步,在继续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借助金融扶贫融资、担保等平台,借鉴政银企合作模式,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助推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更多地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贴息贷款和青年创业贷款,促进信贷资金与扶贫贴息资金有效结合,为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还要积极对接市场,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海雀村与贵州壹号公司合作的养鸡项目,就是由村里出土地和劳动力,公司出资金和技术,既形成了利益联结,又解决了村级融资难的问题。

基地。

产业发展只有打造或依托体现自身特点的产业板块区域,形成或融入产业基地,推动生产要素的集中和集聚,进而汇集形成规模化效应,才能具有组团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推进产业链扶贫,小打小闹不行,分量轻,链上去稳不住。必须找大树、傍大腿,才好乘凉,才好走路。针对一村一寨的小产业,如果不能快速变大,就要向外嫁接,借船出海。立足海雀实际,本村形成种养基地暂时还不现实。调研中,我和帮扶工作队及县乡村干部商量,在赫章县范围内考虑村里种养业的基地链接问题,明确6个种养业分别与县内4个基地链接。其中,牛、猪、鸡3个养殖业与赫章环韭菜坪生态畜牧示范基地链接;马铃薯种植与赫章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链接;红花种植与赫章7000亩红花种植基地链接;荞麦与赫章15万亩荞麦种植基地链接。

特色品牌。

传统的产业开发结构单一,产品形成能力弱,品牌少,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发挥不出产业链优势,也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对此,在产业链扶贫中,要以产业选择和品牌定位为先导,注重品种、品类开发,既考虑环境适应性,又考虑品牌化需求。目前,海雀村已在思考海雀生态鸡、海雀腊肉、海雀刺绣等品牌发展路子。下步,在种植养环节特别是在产品加工环节,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特色食品、药品、保健品研发;流通环节要注重保鲜、贮运和服务技术的研发运用;要开发农业生态产品、特色产品、旅游产品等,以特色理念擦亮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扩张链接服务咨询链、生产技术链、资金链、劳务链、教育培训链,形成农业产业多维链接体系。

园区。

农业产业的链条往下游走,最终出路在三化。可以说,推进产业链扶贫,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尽快对接三化,形成串通三化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建设,挖掘和发挥贫困区域自身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自然资源优势,使之快速形成非资本、非技术禀赋的比较优势,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链接,与三化形成良性互动。工业园区作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载体,园区内又有企业直接从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位于产业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并将衍生后向的增值环节,正是产业链扶贫对接三化发展的最佳链接点。考虑海雀村对接的利民食品、黔丰荞业、黔草堂等企业均在野马川农特产品加工园区,除马铃薯和养鸡目前在赫章还没有对应链接的园区,其余4个种养业都与野马川园区链接。下步,还要对接县域内小城镇建设和城市新区开发,引导村民逐步向城镇街道流动,通过转变劳动方式改变贫困面貌。

二、产业链扶贫,链动了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减贫脱贫,关键在产业。立足毕节实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实事求是发展生产,精准落实产业扶持。通过调研探索,总的体会是,产业链扶贫,有利于推动内源扶贫,增强内在活力、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吸引劳动力回流,通过内外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链动了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链动了精准要素,是精准扶贫的具体落实。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是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判断和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作了重要部署。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精准对接和整合相关要素资源,实现要素联动、抱团攻坚,通过精准制导,集中力量推进定点清除。实施产业链扶贫,直接以贫困农户作为产业链培育的主要环节和端点,正好契合要素链接与精准制导要求,链动了精准扶贫的关键要素,是精准扶贫的具体落实。针对调研中在海雀村选择的7个产业,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了农户 、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5个核心要素,链动了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了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发挥产业链作用,必将推动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的具体落实。

链动了开发内涵,深化了开发扶贫主题。

开发扶贫作为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首,第一就是产业开发,实施以产业建设为内核的主导性扶贫,促进企业生成和劳动力转移;第二是智力开发,这是最根本、最长远的脱贫大计,通过发展教育提升人的素质,斩断贫穷落后的根子;第三是基础设施开发,这是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实施产业链扶贫,正好链动了这些内涵要义,深化了新阶段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改革试验主题。实践表明,以产业存在为基础的产业链,在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通过链式作用扮演着扩张效用的角色。推进产业链扶贫,有利于发挥产业链的扩张效用,链接各类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延伸生产链和产品链,实现产业开发,带动智力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使之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现实途径。就海雀村的情况,目前选择了种养业和苗族刺绣来带动培育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选择和内生力量。

链动了市场机制,发挥了利益联结对扶贫工作的正效应。

市场提供产业链上每个利益环节所需产品,产业链通过市场作用又实现产品价值。换言之,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链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就没有产业链。因此,在产业链建设中,市场至关重要。就海雀的情况,实施产业链扶贫,将原本处于市场边缘的贫困农户与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捆绑起来,实现了利益联结。而链接企业,就链接了市场主体,就链接了市场,就将推动单家独户的农民生产从面朝黄土转变为面向市场。针对海雀,不仅现有产业与市场链接,今后的新生产业也要从一开始就对接市场。从全市层☼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良性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户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的决定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和引导职能,切实把面向市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链建设好,并从制度层面推动产业链扶贫。

链动了三化发展,展示了三化兴三农的扶贫方向。

贫穷落后表象在农村,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换言之,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最终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让农民变成工人、变成市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转职业、转身份,形成持续增收的稳定渠道和保障机制。因此,扶贫的最终出路是三化兴三农。立足毕节的山区实际,要着力建设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以产业链链动三化兴三农,带动农民走向工业、走向城镇、走向现代农业。海雀村和全市农村一样,目前还处于对接三化的半坡起步阶段,我走访的10多家农户,除了外出打过工的,对三化并不了解,只觉得人家肯来订购东西,当然好了。但其实践方向已表明,产业链扶贫,正是通过产业链条的链接和带动,让农民真正与三化发展串成一体,形成正关联效应,并以产业链条作为高速通道,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下步,还要引导村里的群众,在巩固提升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发展庭院经济、试验种植高山生态有机茶等,还可创办苗族刺绣工艺厂,推动农转工。

总之,实施产业链扶贫,通过产业链条这根红线的牵引和链接,必将推动扶贫机制的集成创新,推动扶贫方式的快速转变,推动扶贫任务的精准落实,从而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素质,进而激发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需求与活力,点燃通过自身努力尽快过上美好生活的发展激情与希望,在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畜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 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14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4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 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