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文物旅游推介会发言
同志们: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文物旅游工作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文物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文物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物旅游产业总体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这五年来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家底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较明确;产品更加丰富;基础更加夯实;发展更加快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大景区,目前没有一个能代表旅游的拳头产品;二是没有大资金的投入;三是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差距,没有特色,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低,景区通达性差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为我市文物旅游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今年省上又将出台加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重大政策措施为我市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整合发展要素,集聚发展能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市文物旅游工作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对文物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贯彻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注重关注民生,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二是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文物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生机与活力。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文物旅游产业的交流合作。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加快发展,增强了我市旅游产品的适应性。随着我市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着旅游需求的增长。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人大六届三次会议都对我市文物旅游工作提出了更严、更高、更远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作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主动融入、抓住机遇、超越发展。
当前,我市文物旅游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我市文物旅游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大跨越,使之尽快成长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二、发挥优势,科学谋划,努力开创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深度结合的新局面
要抢抓国务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十二五”全市文物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努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养生保健旅游和乡村民俗旅游,为文物旅游业增色。
第一,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调整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境界。2011年文物旅游工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奋斗目标,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构建我市“一城两区三带”的文物旅游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帝都、中华养生名城”旅游品牌,提升全市文物旅游产业开发的整体水平。
第二,以“一城两区三带”为重点,优化空间格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今年我们将结合“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把发展壮大文物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发展历史人文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板块启动、项目支撑”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
Ü第三,以大遗址保护和⚥利用为突破,整合优势资源,彰显华夏文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一个高地、四个基地”的定位,要求我们以大遗址保护和利用为突破,着力彰显华夏历史文明。我市大遗址数量多、级别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亮点。尽管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繁重艰巨,但综合效益巨大,不仅能有效改善当地环境,提升人文品味,提高城市和地区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和จ社会发展,还能快速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今年要全面推进秦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配合泾渭新区建设,加强有关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确定一批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高标准、高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建设,共同推动我市文物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四,以培育特色品牌为依托,开发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我市旅游商品开发和经营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缺乏特色,代表性不强。各级旅游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旅游商品开发商和生产厂家开发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旅游商品。首先要在开发民间手工艺品、保健品、文物仿制品等方面下功夫。其次,要引导一批获得国家和省著名商标以及代表市形象的知名产品进入旅游商品市场,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第三,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建立起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联动和配合机制,快速传递市场信息,强化市场灵活应对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