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抓好立足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就是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ฆ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宣传方法上做文章,在深入细致上下功夫。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组织力量,深入圩镇、村组、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使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切实把群众的积极性调起来,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 2、找准切入点。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要以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切入点,赢得农民群众的衷心响应。要通过出台一系优惠政策,帮助农民改水、改厕、改路,全面推进“三清三改”,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要转变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农村“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使病残孤寡农民生活有保障;要抓紧抓实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生活保障水平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把握着力点。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可以在各村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制定《新农村建设公约》、《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村民自治章程,依靠群众的“自治组织”力量,解决一些乡村两级干部想干又☠不好干的事。如组织开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等活动,切实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还可以通过“五老”组成文明卫生监督队,轮班督促村民搞好环境卫生,杂物堆放;开展“文明卫生户”、“卫生庭院”评比,谁家的卫生好,谁家的卫生差,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村民评议,切实提高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觉性,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要围绕工作重点,完善机制,出台政策,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向心力 1、把握规划龙头。我县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除了应该定位于“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更要结合我县各乡镇、村的实际,制定突出我☣县客家特色的村镇规划。一是要根据各村落的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兼顾到群众便利等问题,确定各村规划方位和特色。并广泛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后,再付诸实施。二是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避免规划建设“两张皮”。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共建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和上下联动、城乡共建的良好氛围。比如财政、交通、计划、扶贫、水利、卫生等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工作安排上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各挂点单位在工作力量上要对新农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派出精干力量指导协助挂点村做好工作,并力所能及地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健全投入机制。从我县各乡镇、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的缺口比较大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要广辟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大胆探索县、乡、村共同投入,挂点单位支持投入,社会各界赞助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村民的支持,倡导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要按照开源节流的原则,管好用好建设资金。三是建立奖励基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如“三清三改”、公路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做得好的乡镇、重点村,从奖励基金拔出专款,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出台相关政策。一是要尽快出台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壮大农村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出台信贷扶持政⌘策,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以类似商品房按揭的形式把房产作抵押,逐年还本付息,如40%—60%,在3至5年内归还。三是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开发政策,按市场化运作模式,盘活农村土地市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统一审批、统一建造、统一定价的原则,由各乡镇成立新农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分期实施。三、要结合实际创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农民,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1、要因地制宜,培育支柱产业。要立足县情、乡情、村情,打好特色产业牌,做大做强果业、烟叶、养殖等特色产业,要引进、壮大一批有规模、有实力、辐射广、科技含量高、能带动农户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外销型龙头企业,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如沙地镇,可以充分依托“沙地板鸭”这个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猪—沼—果”、“猪—沼—鱼菜”等生态农业,山上种果,水中养鱼、养鸭,家中养猪和建沼气池,有效地解决“三改”中“改厕”的难题。 2、围绕支柱产业,创办、完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我县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许多乡镇都没有设立,部分乡镇即使设有果业协会、生猪养殖流通等协会,也都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不灵通等问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围绕各乡、村的支柱产业,创办和完善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联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做到乡乡有协会、村村有分会。同时,要切实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集、掌握市场信息,加大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使新经济组织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实现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