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弘扬中华端午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目的:
1.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风俗,明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培养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
活动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又是一年端午时,每每这时,同学们总会想到粽子、龙舟、艾叶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事物。我们中华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这个节日。
主持人:是啊,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的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那么现在,即将开启的我们的“端午奇妙之旅”。
第一部分:端午溯源
把下列文字与图片做成PPT放映给同学们看: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主持人:看了上面的资料之后,同学们对端午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了什么了解?
台下同学踊跃发言。
主持人: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活动的标题:《粽叶飘香 品味端午》,其中,有粽叶一词,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粽叶。
2.粽叶的历史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而粽叶,也是粽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第二部分:端午习俗
主持人: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特点,那么端午节也不例外。
主持人: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多了。同学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台下同学踊跃发言。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继续我们奇妙的端午之旅——端午习俗。
习俗一: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形状,结成一串,形形不同色色,玲珑可爱。
习俗二: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ldquo▼;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主持人:别忘了,端午节还有个重要的习俗,相传是当年寻找屈原留下来的,同学们记得是什么吗?
同学们踊跃发言。
主持人:对了。有的同学已经猜到了。就是“赛龙舟”。让我们接下去继续观看。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端午节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观看赛龙舟视频。
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模仿赛龙舟的动作。
第三部分:诗话端午
主持人:在中国解放后,人们把端午节又定名为“诗人节”。纵观中国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还真不少。
古筝配乐响起,请一位朗诵好的同学上台进行诵读端午诗词。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น歌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主持人:诵得真好。除了这些诗词,还有些关于端午节的童谣儿歌哩!
欢快的音乐响起,同学们齐声拍手读儿歌:
端午歌: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记端午:好多龙舟穿新衣,叔叔和他们坐一起。敲锣打鼓掌尾舵,奶奶爷爷笑眯眯。爸爸一放大鞭炮,他们就一块兔子跑。跑啊跑,跑啊跑。龙舟和叔叔不见了,太阳跟着跑啊跑。龙舟和叔叔回来了,爸爸放了小爆竹。龙舟慢慢走上前,有的龙角缠红布,有的龙头放香烟!
主持人:诗话端午,诗话端午,除了这诗词,还得有故事呢。赶快来看看吧!
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但这时英台已被其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据理抗婚,至死不从,并与山伯在绣楼中相会,表明心愿,这就是“楼台相会”。山伯突遭此打击,气急而病,一病而亡,英台闻噩耗拼死到梁家吊孝,这就是“吊孝哭灵”。后马家前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要求途经山伯之坟一祭,祝父无奈只好应允。轿至山伯坟前,英台下轿祭奠痛哭,霎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霹雳一声坟头开裂,英台纵身跃入坟中。瞬间阴云四散,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长空中翩翩起舞,这就是梁祝精灵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双结对的强烈愿望。
第四部分:网游端午
主持人:你说这网络的作用太大了,没有它可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
主持人:是啊,下面,我们将要带同学们“网游端午”。
主持人:哎,对了。你知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诗是为谁而写的吗?
主持人:这……我还真不知道……
主持人:没关系。上网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主持人: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尤其在图片搜索上更具特色,可以搜索三亿多张图片,同时具有网上翻译等功能。
主持人:在Google网站中输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通过搜索,我们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和端午》,作者是张耒。接下去,我们还可以继续搜索张耒的资料、作品等很多东西,在这里,我们也不一一查看了。
主持人:通过上面的浏览,大家是否有对端午节的了解又进了一步呢?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将:
1.收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进行处理,制作成像册。
2.有关端午节的文字资料与图片等内容进行整理,制作成电脑作品幻灯片、电脑小报等。
第五部分:申遗风波
主持人:2005年11月24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台下同学踊跃发言。
主持人:如果你支持中国,说中国是端午节的发源地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最终胜出。
主持人:不过,请你不要担心,此端午并非彼端午。“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高教授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第六部分:师生互动
编“长命缕”。
长命缕简介: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相传可保平安健康,又可以能避刀兵之灾,所以称“长命缕”。
结束语:
主持人:看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知识,我现在要来考考大家。大家抢答。
主持人:请听题:第一题:端午节是哪一天?、
台下答题。
主持人:不错。再来一题。请问: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这也考考大家的课外知识。
台下答题。
主持人:嗯。问问同学们,端午节的活动项目、习俗有哪些?
主持人: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真是从中学了不少知识了。那么,现在,同学们请把自己做的长命缕拿出来,我们评一评谁做的最好。
评奖。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是不是很有趣?
台下答:是——
主持人:既然非常有趣,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好不好?
台下答:好——
PPT切回儿歌版,同学边拍手边读: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