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
2019年年底的新冠肺炎病毒演变到今天已经有很多变异毒株了,但是大家知道吗,相对于新冠病毒,还有更令人恐慌的病毒那就是埃博拉病毒。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1
敬畏大自然也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读这本书的契机也是因为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原本对感冒和流感也分不太清楚的我,在这次疫情之下,也慢慢了解一些病毒相关的知识。这本《血疫》讲的是埃博拉病毒,并人们称为人类黑板擦的一种病毒,死亡率极高。
读这本书最大有来自3个方面的感触。
一方面是大自然真的很神奇,需要我们人类去敬畏。特别是人和动物之间,更是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很多病毒都是从野生动物上发现的,例如现在艾滋病病毒是从灵长类的猿或者是猩猩身上发现了。一般来说,如果动物和人类没有过多的接触的话,病毒是很难传染到人类身上的。但是因为打破了这个平衡,所以这种风险也相对增加很多。
另一方面是猴子作为人类生物实验的“道具”,真的可怜。在看《猴舍》这一章节的时候,除了激动和紧张刺激的感觉,就是为这种最接近人类的动物而感到悲哀。因为和人类比较像,所以很多的生物实验甚至是疫苗的研究都需要通过猴子来完成。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研制成功疫苗,对人类科学的贡献是无限的,但是对于猴子来说,研究的过程都是用一只又一只猴子的生命堆积起来的。
最后,病毒真的很强大。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埃博拉病毒在之前看新闻的时候只是听说过,但是通过这本书,对这种病毒有了更深的了解。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一般感染上这种病毒基本就没救了,现在还能想起那个感染病毒后乘坐飞机去医院的人,最后基本化为血水。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存在。
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被病毒的力量所惊到之外,更多的是想要好好保护自己。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实在是太脆弱了。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2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国几乎清零的阶段,读完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本书。
像是纪录片,阅读过程是紧张的,不仅感慨于病毒的强大与人类的渺小,也佩服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勇敢抵抗™。阅读结束,我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也越发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懦弱胆小,而是“源自知识,是基于理性的深切尊重”,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还记得某位书友留的一句评论:“不懂医的人觉得屎尿最脏,学医的人才知道,其实血最脏。”未知的往往也最致命。
在生物学上,不存在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一切都那么复杂,一切都千头万绪,每当你以为自己搞懂了什么,剥开一层障翳,却发现底下还有更深一层的复杂结构。大自然和简单没什么关系。
于是,这些复杂,作为人命的黑板擦,给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病毒进入网络后,一日之间就能来到飞机抵达的任ฑ何城市:巴黎、东京、纽约、洛杉矶。夏尔·莫内带着他体内的那种生物进入了这个网络。”莫内最终还是被马尔堡病毒化为血泥。
凡事都有对立面,网络线路、交通线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最迅速的方式,细思极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封城举措,就是为了切段这个网络,于是获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病毒从来不会真的消失,只会躲藏起来,马尔堡病毒还在储存宿主——非洲的某些动物或昆虫身上繁衍生息。”病毒,就像猎食者。猎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会无声无息地潜行,有时候会埋伏很长时间,而后突然暴起袭击,新冠病毒大概亦是如此,我们不能松懈,唯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免于报复。
我们不得不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心,不管是书中提到的几种病毒,还是当下的新冠病毒,都是自然生物圈遭到破坏的结果,弱肉强食,一直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可却总说不清谁是霸主,人类吗?并不。病毒吗?也说不定。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
书中的最后一段话是:我猜艾滋病恐怕不是大自然展现出的最强力量。人类能不能在高危病毒的威胁下维持五十亿人口,这个问题谁都没法回答。无法回答。答案隐藏在热带生态系统的迷宫之中。艾滋病是雨林的爆发,但还只是开始。
我承认我怕极了这个“开始”,也亲身见证了病毒带给人类的伤害。截止今天美国累计确诊病例7.4万例,死亡已超4万例。就人类命运学而言,这是一场恐怖的危机,可就在昨天,依旧能看到美国总统将锅甩给中国的现象。病情与政之间的博弈,原来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例如,在1967年夏天,马尔堡病毒在欧洲肆虐的那个时候。
我向往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大家都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谐共处,不仅是跨越物种之间,也包括同类。病毒也许不会消失,但别让它轻ღ易找到宿主。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3
我在2019年的时候就尝试过阅读《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但是只读了开头便没有读下去。
这次终于将这本书读完,前后阅读感受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阅读前三分之一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作者水平不怎么样,总是描写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场景,对主线的故事似乎并没有什么交代背景或者仅仅是烘托气氛的作用,但是读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叙事就变得像是电影剧本一样,充满紧张与恐惧的气氛。
整本书对于人类对马尔堡以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研究和抗争整个过程的描写,以及对感染者症状和死亡的描写,似乎带着一种强烈的观念,那就是,病毒是地球的免疫系统,人类才是地球的病原体。
感染率和致死率某种程度上是呈反比的,这来源于病毒自身无法独立存活,必须依赖宿主这一特点。因此,病毒的致死,几乎是一种同归于尽的行为,越快把宿主弄死,就越是降低了自己及时找到新宿主的概率,也就是感染率,因此,越是强悍的病毒,越是无法大规模传播,因为在大规模传播之前,小范围里的宿主可能就已经被病毒屠杀殆尽了。
而病毒这样的生存机制,或许也可以理解,目的也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只不过无法自力更生, ツ对宿主的依赖,势必造成生存需求的不断膨胀,最终导致宿主崩溃。它的存在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屠杀,这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不是因为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抗争,人类或许终将被病毒从这个世界上抹除。
读到最后,我已经确认了作者正是在传达这样的观念,作者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
我不禁想到今天家人在谈论最近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一系列天灾人祸时外婆说的一句话,她说:天在收人。
虽然背后的判断逻辑不一样,但是都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啊,要敬畏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