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观后感1500字
《自在独行》观后感
原创: 十一点质量人
小编近期应同事要求,写了此篇观后感,本人不善谈、不善辩、可能最擅长的就是安静,此公众号内的皆是朋友,故不扭扭捏捏的发布一下,读《自✔在独行》有感。
我不是个特别能读书的人,因为耗时、耗费精力、有时还会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中无法自拔。读书这件事,变成了某个公众号的一小段节选偶尔滋润下心田。无意中购得这部《自在独行》,深深的被卷尾一行小字吸引:“人的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是的,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妥协、每一次努力是否真的是坚持了自己的喜欢,能否让自己心态平静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呢?
这部书是贾平凹先生在2018年出版的,一部四十年的散文精选。主要讲述了个人、群体以及与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主要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书中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孤独地走向未来、默默看世界、独自走一走、独处的安宁和自在的禅意。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你在与贾老先生对话,亦或是已经变成了贾老先生,从他的童年、大学、写作、生活中走过,同他共同感受生活的经历。当然,在书中也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贾老先生、他童年的贫困、大学期间的孤独、对世俗的嘲讽、以及看透人世间的态度。以下摘选出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1
谈母亲与父亲
贾老先生的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但这个女人了不得,虽普通却不认命,虽脚小却心宽得很。父亲“改造”,日子不济,全家生计都压在母亲肩上。而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书可读,日夜摇着纺车。那辆纺车给了全家的希望,同时母亲的豁达乐观也为贾老先生性格做下了铺垫。对于母亲,贾老先生即畏惧又佩服。他母亲将父亲平反后补发的2000元工资,一半交了党费,一半给了救济过他家的街坊四邻和生产队。这不仅是西北大地上一个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化身,弱弱的身子里透着一股倔强执拗的秉性。后来,他的父亲尽管平反,但一生却没有舒心的日子。“父亲之所以在动了手术后延续了两年多的生命,他全是为了儿女要办完最后一件事,当他办完事了竟不肯多活一月就悠然长逝。”贾平凹深深体会到父亲身心的奔波和折磨,一言一语道尽了对父亲的祭奠和追忆。“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ม,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父亲戒酒后的一席酒话,也让当时遭到非议的他不再有烦恼,不再沉沦下去。写母亲、忆父亲,贾平凹的心是细腻的,柔软的,敏感的。
2
谈生病
贾老先生患上肝病后,亲历了朋友的疏远以及恐惧。他却一点没有顾虑,遇到难缠的人和难缠的事,一句“我患了肝炎”,便是最好☁的遁词,那些敲烂了他门的人,再也不再踏破门槛,留了一方净土给他。他认为,世界上的事,若不ฏ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践。当然,人毕竟是ฎ群居动物,个人独处时也会感受到无限地孤独和寂寞。这时,家人给予了他最大的容忍和包容,但生病的人总是痛苦的,所以他感悟:真是人生难得生病,西施那么美,林妹妹那么好,全是生病生出了境界,若活着没生个病,多贫穷而遗憾。
3
谈社会
谈社会复杂,但社会也很简单。这有几分说得出,有几分可意会则不可说,有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而谈社会,归根到底是谈芸芸众生。而人呢,最自私,也最虔诚。不过,看人,最好到街上去。“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上看人。”贾老先生看人自有一番风趣。他说:这芸芸众生,众生芸芸,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体验人生,或悠闲,或匆忙。敬畏所有人,也就消灭了等级差别、丑美界限,能静虚平和地对待一切。这样,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心胸不狭窄,目光不短浅,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
社会结成了网,纵横交错。我们都要求让路,结果都在路上拥挤。我们都想发出声音,结果无字无节,成了噪音。而社会的有序却在于我们的节制。“人不能圆满,圆满就要缺,求缺着才平安,才持静守神。”贾老先生道出了某种玄机。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了下来。
书中还有很多较为经典的段落和语句,每次读起来总会觉得非常过瘾,也会在书中不断的划满自己喜欢的句子,相比现在社会的速食文学,更喜欢这样的文章。生活两字包含的太多,一辈子也要经历过很多事,或许在书中你看到了他人,也会看到自己。最后用贾老先生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摘录于201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