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化建设调研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化建设调研对策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我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探索和研究生态文化建设对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有重要意义。
一、 **县生态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过程中,**强调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从大环境来看,**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从 小环境来看,广大农村居民在积极创建绿色村庄和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中,群众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已拥有6个“首都绿色村庄”,5个村委会大院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36个村迈入全国和市级文明村行列,4个乡镇被评为市级重点绿化小城镇,8个乡镇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城镇。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符合**的区域特点和历史积淀,生态文明在**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环保举报电话等公众参与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引导、鼓励广大消费者在生活中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在全社会初步形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可以说绿色健康的文明习惯蔚然成风。然而不可否认,社会上与生态文明♂相悖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处处可见,比如拉着狗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尽情吞云吐雾,野外郊游采花折柳,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公益宣传栏上违法小广告一层压一层等等。在公安局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办有狗证的狗15368条,试想每天早晚主人都会拉着狗到附近的公园或林荫小道遛弯,它们产下的粪便将会对县城的环境造成多坏的影响。在对100名成年吸烟人的调查中显示,100%都在公共场合吸过烟,而且认为无所谓,通过这一数据可以肯定地说享受香烟大部分是在公共场合,这大批量的香烟对环境的污染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触目惊心的。此外,通过对50名初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100%的学生参与过生态实践活动,但仅有38%的学生知道我县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通过对50名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29%的人有及时关闭电视电源的习惯,13%的人有洗菜水冲厕所的习惯。通过对50名机关干部的调查显示,仅有16%的人有双面使用办公用纸的习惯,22%的人有不用电脑随时关闭主机的习惯。通过对50名农村居民的调查显示,90%的人没有参与过生态环保活动。分析数据表明,目前我县还有部分群众对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并不知晓,生态环保知识并不丰富,生态环保意识并不强,生态建设的热情并不高。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倡树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
二、**县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即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和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行为。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就是树立“爱惜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就是杜绝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坚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就是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进步的行为习惯,特别是美化净化、绿色环保、节约消费的生活方式。总之,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目前,我们围绕生态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体系和思维实践体系。
(二)生态文化舆论引导不够强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程度。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宣传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职责,必须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目前,我县生态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需要强化。一是没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舆论导向来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善待自然、爱惜自然在我国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生态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没有深入研究区别不同社会群体来突出宣传重点,缺乏针对性。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还没有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系统的培训课程,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以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需要提高;针对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开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课程,户外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不足;针对社会公众,各公共场所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栏、教育长廊等设施建设不够,生态教育公益宣传力度不大。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特别是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没有运用好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成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科普知识,生态价值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三)生态文化实践没有形成品牌
生态文化实践以浅层面的理念宣传、非系统活动为主,缺少深入全面的文化行为实践,缺少系统的行为支撑体系,缺少全面参与的切入点,缺少影响力较强生态文化品牌。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公众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没有形成。全县还没有着力培育和形成有社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要把培植生态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化品牌的主体。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要大力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大力培植太阳能、体育器材、风能等绿色环保产业。特别要继续加大对太阳能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的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
(四)生态文化建设主体不✔够明确
为了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我县于20xx年成立了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但是,在规划和指导推进群众性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中,办公室作用发挥远远不够。目前,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没有明确责任主体。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不单是文化和宣传部门的工作,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参与建设。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就会出现“都在抓,抓不好”的结果。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生态文化建设责任主体,所以没有制定出台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没有形成清晰地生态文化体系,各部门的实践活动随意性强、盲目性强。
三、 ☹**生态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一)加强理论教育指导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要认真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掌握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还要掌握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等科学知识,打牢指导和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要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全县广大群众生态意识上升到提高民众素质的战略高度,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特别是要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通过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绿色家园等活动,以启发式、体验式等教育为主,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储备后备人才。
(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宣传是提高人们认识、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和方式,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八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和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提倡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用生态建材进行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引导群众树立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
(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既要做大做强山文化(松山、莲花山、玉渡山、九龙山等为主)、水文化(永宁上磨黑龙潭、妫水、等为主)、茶文化(四海菊花茶、永宁山茶等)、花文化(四海、刘斌堡、八达岭、大榆树花卉基地等)、森林旅游()、森林休闲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结合我县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种植,对生态农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并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จ鼓励产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建立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严格维护生态规划的权威地位,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要保证生态经济建设的连续性、长期性,使生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因人事的变动而改变。二要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三要建立生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在战略规划中首先考虑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清洁生产工艺。政策研究部门要加强调研和论证,为生态建设提供可行性论证,为领导提供科学化依据。
(五)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三是制定科学规划,编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方针原则、推进步骤、制度保障、工作机制等。四是抓好队伍建设,立足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重点建设好生态文化团体(以环保志愿者队伍、文化艺术组织为主)、经营管理队伍、基层骨干队伍(以护林员、水馆员、城市保洁员为主)三支力量。
生态文化既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与保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把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力求达到人人建设生态文化,人人是共享生态文化,营造促进生态县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县树立建设生态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