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思想解放
互联网
互联网组织方式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两次变革,最原始的互联网组织方式叫web 1.0,网络的参与者分为信息发布方和接受方两个阵营。网络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信息单向广泛传播。超越地理限制和巨大的内容承能力使互联网迅速成长为重要的新媒介形式。
以博客,论坛,视频共享等产品的普及为标志的web 2.0始于2005年。其强调广泛参与和互动。具体表现就是以前单纯作为信息接受者的网民开始广泛参与网络内容的发布。
前段时间李开复提出web 3.0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我的网”,互联网将真正扮演其媒介渠道的作用☃。每一个使用者都将拥有一个自己的内容单元,而互联网所承载的内容就是这些单元的聚合。对于每一个使用者而言,互联网都将被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就是自己的内容,外就是其他用户所发布内容可共享部分的聚合。
当然实际上从2.0到3.0转型是连续发生的,在李开复之前相关的产品就已初具雏形,如iGoogle和Facebook。只不过这些产品的功能和普及率还没发展到可以称为变革而已。
思想解放
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到目前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这个数到底是☒多少,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自30年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是针对两个“凡是”开展的对于真理检验标准的讨论。这次思想解放使得社会发展摆脱极端阶级观和权威意见的束缚,促进了国民信心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复苏。”第三次‘思想解放’,解放什么?“ 这个出现于《中国新闻周刊》第367期封面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到来,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此次运动与前两次的不同:解放的内容和目的比较模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是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但深层内容和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打破官本位,重视民主,减小社会参与者之间的阶级差别。以民权和民生而不是GDP做为发展的标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实际上本届领导人的亲民形象和施政纲领已经很好的体现了这个“以民为本”的方针。以最近发生的地震为例,政府在灾情信息发布和救助措施上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开明高效,以及首次为普通民众设立哀悼日的做法,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另一面效果也是可ツ观的,虽然我们不得不面对天灾带来的数万同胞的逝去和数千亿的经济损失,但是我们看到了民心所向,找回了民族凝聚力,而这才是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所在。
概括起来,“民族,民权,民生”,可以认为是新的思想解放的终极目标。这个在历史上有名字,叫“三民主义”。由于历史原因,其长时间处于一个敏感的位置,而敏感的焦点就在于“民权”。民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生存权和 シ生命尊严,另一个就是民主的权力。而后一层又多游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因为民主的权力不只是观念问题,更多的是技术问题。而且强调权力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责任,也就是要懂得维护别人的权力。所以,其复杂性决定民主权力是一个在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所以甚至可以这样理解,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模糊性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带来的渐进过程,另一方面,其运动本身其实就体现了目的,也就是通过全社会参与的思辨和讨论析出广泛认同的社会发展问题和方向,同时深入理解民主的权力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