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美术院校版画专业主任论坛嘉宾发言稿
首届国际美术院校版画专业主任论坛嘉宾发言稿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主任
参与议题:【研究与认知】 演讲主题:《有始无终:中国版画与中央美院版画系》
开幕式发言
首先感谢范迪安院长、王晓琳院长助理,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版画院系的主任们,要感谢来自全国十所院校的版画同仁、各个系的领头人,也感谢给予我们支持的观澜版画基地的李康主任,感谢今天来参加会议的所有朋友,谢谢大☂家!
这个活动对于中央美院,对于中国的版画界来说,我们认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在国内的同行们交流的比较多,但是我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机会邀请到世界具有代表性的这些版画的教育专业的同行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规模很小,但是是可以向小小的国际版画取样,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取样看到今天版画和版画的教育发展的状况。
我一直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两个坐标系中,一个是纵向坐标,一个是横向坐标,就纵向的坐标来讲,中国的版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今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有点回娘家的感觉,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以我们的历史为荣耀,就好像我们老说"四大发明",而今天横向的坐标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版画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必须来直面这样的现实。
中国的十所院校和来自欧美各国的十个机构,我们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是有共同性的,在这点上来讲,可以看出可喜的一面。中国的版画在近现代,从古代的复制版画,进入创作性的版画的时间并不长。在抗战时期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的运动和延安解放区的木刻曾经使中国的版画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也是国际性的巅峰。版画第一次走出它专业的界限、小圈子的趣味,和广大的社会和整个民族、我们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力量催生的版画成就是值得研究的。
但是后来版画经历了很特殊的时期,就是我们接受了前苏联的影响,变成国家社会化的一种状况,个人性消失了,在几十年当中,几乎我们看不到画家的风格和特征。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世界迅速的发展,我感觉到引以自豪的是,我们的版画,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在30多年当中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时期。就像今天的展览一样特别有象征性,我们再一次融入了一个国际的大家庭。
在这时候我觉得有新的形式和新问题出来了,一是我们的共同性增多,但是地域的识别性减少了;二是个人的识别性增多,但与社会的共鸣性少了。所以在保持版画的继承性和延展性的同时如何让版画重新具备"人民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也是一个值待思考的问题。
Ü感谢版画系我的团队的康剑飞老师、张烨老师,他们是我的助手。还有黄洋老师、张战地老师,还有办公室的林曦老师、赵金秀老师、赵乾宇老师、李军老师。这次人数多,时间也不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我要向你们表示感谢。我做这样的活动没有经验,照顾不周,安排不周,请大家多谅解。"首届国际美术院校版画专业主任论坛,暨教学成果展"开幕式现在结束。
论坛发言
刚才布瑞恩教授的发言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他很多的工作经历和研究经历,对我们很有启发性。我开始今天的演讲,这次我们把主题名字定为"有始无终",一般中国人都讲有始有终。有始无终好像是一句坏话,但凡我们说到一个人他做事情有头没尾,这是一个人品行的缺陷。但是我把它进行意义反用,我觉得我们这个版画有很清晰的,也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开这样一个会议,这样一个论坛,不是去总结版画的成就,而是要探索未来它的可能性,所以我把它理解为没有终点。
我作为这次论坛的东道主,也想介绍一下中央美院版画系发展的背景和我们的历史。版画在中国具有两种内涵:第一是社会历史的层面,即代表中国印刷文化和民族平面美学的版画。บ从唐代到晚清,传统版画几千年来主宰着中国人的日常阅读生活。第二种内涵是精神的、个人层面的,即体现在艺术家独立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创作版画。
1956年曾接受过鲁迅指导的木刻家李桦,在中央美元创办了国内艺术院校当中第一个版画系,标志着版画已经从普通的群众社团艺术,走向专业学科建设阶段。当时版画系采用西方艺术院校的画室制,开设四个导师工作室,画室致力于因材施教,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主张,对于培养思想独立的艺术家应该是最合适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画室制终端了十多年,又在1987年转型为版种工作室制。于是中央美院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通行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教学体制转型期间,版画系涌现了一批后来影响了中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艺术家,如受到雕版印刷模块化思维启发而创作出《天书》的徐冰,和以四方工作室名义发表的苏新平、谭平、王华祥、周吉荣等。即使毕业后主要从事油画创作的方力钧、刘炜等人,版画专业背景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宽阔的视角,使之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领军人物,这一切都是中国版画经过几十年学院化之后发生的。
因此我认为学院版画是鲁迅时代创作版画观念形态上的深化和拓展,它使艺术家的思维能够超越作为平面媒材的版画。以我本人为例,我从一系列近距离版画出发,到后来行为装制乃至写作,涵盖多个媒介方式的创作。无一不是在美院系统学习版画时埋下的种子,从木刻到油画到装置,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教学本身,探讨各种改革措施与课程对于学生版画创作意识的影响问题。进入2000年以来,在广军,吴长江等系主任的推动下,版画系教学体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原系主任苏新平在任时期,我们不仅在过去画室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五个导师工作室,而且还升级了版种工作室,完善了版画技师团队,形成一种教学结构的双轨制。
这五个工作室各有其明确的教学主张:第一工作室注重版画经典语言的表达与转换,第二工作室以铜版、丝网版画创作为依托,拓展纸材、感光制版等因素的表意空间。第三工作室延续了新兴木刻传统,以此切入现实发声的美术室,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勇于发声的艺术人才。第四工作室探索版画的可能性,实验性较强。第五工作室研究插图和艺术家手制书。在这种以导师工作室为指导,版画工作室负责技法支撑的教学体制下,我们的具体课程就可以获得观念与技术的高度同步。将以前被割裂的技法训练、理论修养和思维方法,★甚至人格的修为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毕加索把一头牛从具像简化到抽象的形式实验,我看重的不是这件作品本身,而是毕加索利用单一目标,不 ϡ厌其烦的触碰艺术造型边界的勇气与耐心。我认为这就是现代主义何以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原因,这种可贵的精神气质应该反映在今天的学生身上。虽然肖像是外在的一种约束条件,但学生唯有在这种设定好的困境里自寻出路,摸索出几十种"越狱"的方式,方能找到自己的初心。我想这一过程看似只是形式语言的演变,其实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艺术,体验人类最纯朴创作动机的过程。
当代艺术在中国裹挟着市场化进程甚嚣尘上,艺术家们很容易被各种目的过于明确、理论化程度过高的创作方法论所湮没。三十二刻相当于把一片艺术的莽荒沃土交给学生去耕耘,虽然这只是一片安全的试验田,却能让他们感受到将来投身艺术界的各种风雨。三十二刻不给学生设定结果和标准,让学生能从中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学会处理这些工艺问题,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经过三十二刻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往往都能从中获益。刚才放的和以下要放的,正是部分老师和毕业生的作品。(许向东、李军、王密、周洪亮等人作品)
如今,版画系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大不相同。我们明确了历史赋予我们的焦点和任务,却无法预知颁发在未来将要经历的发展曲线。作为培养创作型人才的学院版画专业,我们需要严格的课程来保障"版画"的概念继续生效,也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国际交流来更好地帮助自身的定位。我们刚成立了国际版画工作室合作中心,以便在国际同行之间建立信息和经验通道,我们也号召大家参加了这次国际版画论坛,等这次会议所有的资料都以文本的形式积累并保存下来以后,我相信在座各位将会对版画所能给予人类艺术文明的养分有所期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