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自觉: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的核心目标

时间:2024-12-26 11:54: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生活化语文教学倡导让学生回归知识本源活学语文知识,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调动生命积淀体悟语中情理,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促进学习习惯自觉的生成。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语文的心理前提;学生养成了自觉,就可以形成良好习惯。生活化语文教学有着多重的目标追求,兴趣与自觉则是生活化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核心目标;兴趣与自觉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与生活相融相通,教与学的策略、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面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其宗旨是引领语文教学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建构生活化体系,实施生活化语文课程,让学生自觉过上课内外无痕对接、有机相融、互哺共生的真语文学习生活。当前的语文教学,虽已经历新课改的洗礼,但仍未摆脱应试主义的藩篱,学生依然生活在茫茫题海的汪洋之中,毫无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幸福感。因而,生活化语文教学着力倡导教师要活教教活,学生要活学学活、学用结合、会学会用,目的就在于激活语文教学的形态,让学生回归生活实践,从根本上培育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学习习惯的自觉。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语文的心理前提;学生养成了自觉,就可以形成习惯,把真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因此,纵然生活化语文教学有着多重的目标追求,然而学生的兴趣与自觉才是生活化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培ล养学生兴趣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1. 教学生回归知识本源活学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法修辞、逻辑、写法等语文知识。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普遍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面对的语文知识是死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式也是死的,甚至不少教师从来就不讲究指导学习方式,或者违背知识自身产生的规律。陈鹤琴先生说:“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语文知识的本源是来自生活,其自身原本是活的知识。语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就必须将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做有机化通,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激荡起爱语文、爱生活的热情。因为,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学生用情感领悟语文的同时,语文也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语文的同时,语文也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语文的同时,语文也雕塑着学生的心灵。这恰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语文知识生活”。

2. 教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

学生阅读文本没有兴趣,一是因为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没有走进作者表达的心灵生活。《孟子・万章下》:“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大意是说,读书论人,必须知人论世,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理。凡文章者,皆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又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而,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要注重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身处的时代背景,教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例如,学生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不解尾联“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就需要“知人论世”:杜甫与友人李白久未聚谈、把酒论诗,故先表达赞誉之意,次写两地离情之景,尾联抒发早日重聚的强烈渴望,其中“重与”意谓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当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深悟杜甫的心灵,自然不难理解写作意图与情思寄意,阅读的兴味便也油然而生了。

3. 教学生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

语文课堂教与学要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不仅要与作者生活有机化通,还须与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进行有机化通。走进文本内部,教学生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作者到底是怎样写的?怎样遣词造句的?怎样谋篇布局的?运用了哪些写作妙技?为什么非要这样写?如此以问题激疑推进,教学生知所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兴趣。除此,再将学生课内生活化地深读、体验、感悟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进行有机化通,充分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生活,运用生活的方法学习语文。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例如,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为什么除写北京外,还写了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和生活体验的丰富,学生对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以及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并体悟到作者的生活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4. 教学生调动生命积淀体悟语中情理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语言又是思维与情感的载体,思维与情感又蕴含丰富的生活情理。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积淀,即生活积累、文化积淀等,深刻理解文章这样写所依据的客观情理。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回忆,去联想,去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而深刻领悟课文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生活情理。譬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除指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运用的质朴精妙,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生命积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去深入文本体悟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感悟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一个儿子对父爱的感念。有的老师利用百度搜索《父亲》的音乐视频,用音乐视频导入,营造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有的老师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有的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发言,介绍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感人细节,并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当然,教学方式的指向,并非单纯让学生为了感动而感动,而是通过这样的感动体验,让学生品味ฌ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抓住“背影”,运用质朴精妙的语言把情、境、意融为一体,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表达出语言内在的生命体悟和生活情理。这要比单纯分析语言运用更易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5. 教学生联系读者生活明察读者心理

读者有自己的审美心理需求,要联系文本读者对象的生活,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联想读者的审美心理需求,进一步加深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和感悟。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内在的生活表达,既有经过作者思维与情感加工的作品生活,也有作品语言背后折射出来的作者时代生活。除此之外,阅读者还需强化自身的读者意识,以读者的生活体验领悟作品的精神生活。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不少的作品,像《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甚至《祝福》《孔乙己》等小说,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什么呢?只要我们联系读者生活就会发现,当代中学生由于远离鲁迅时代生活,普遍觉得鲁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晦涩难懂,加之鲁迅作品语言属新白话文形式,自然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激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因而,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时代,并以鲁迅时代读者的身份走进鲁迅的生活,才能明察那个时代读者的心理,从而结合自身生活,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1. 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促进自觉的生成

生活化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应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促进自觉的生成,即培养兴趣这个目标的目的在于生成习惯自觉。在这两者关系中,培养学习兴趣是手段、前提和基础之目标;生成自觉、养成习惯、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并从中终身获益是最终目标。当学生通过回归知识本源活学语文知识,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调动生命积淀体悟语中情理,联系读者生活明察读者心理之后,通常就会与语文学习或阅读文本形成零距离关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语文,并逐步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是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状态,就像过日子一样,自主选择阅读文本或学习任务,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自主品味语言运用的技巧与效果,自主联系作者时代背景和生活实际,自主收获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原本的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当这种生活方式养成习☮惯,便生成了语文学习的自觉,而且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生命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人的自育、成长、发展,其本身就是一个自觉生成的过程。因而,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

2. 通过可为之事的力行来强化自觉的生成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逐步形成自觉的生活习惯,当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生自长,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正音辨字、整理笔记、积累语文知识等等,教师均可通过有为之事来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魏书生老师就曾经总结过一个“六步教学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①字:生字有哪几个;②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义的不同;③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④译:哪一段作重点译。此外,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在魏书生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阶段解决,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接下来学生自己命制检测题,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学生遵循这六步法进行自学,逐步养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生成了语文自主学习的自觉。

3. 通过素材积累的实践来催化自觉的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的实践,也可以催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素材积累可以是课内外诗文名句、名人名言,可以是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独特情节,也可以是富有意境的场景片段、氛围营造,等等。例如,培根《论厄运》中“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来衬于明丽的背景”,传递了“战胜自己就战胜了苦难”的人生哲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意境,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司马迁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渲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活的课文素材都是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思辨来做生命化、个性化的活积累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需借鉴的“活素材”和“药引子”,由此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更加富有生活感的优秀作文。如此坚持,日积月累,学生无疑会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学习自觉的生成。

4. 通过自主历练的坚持来固化自觉的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引领,生活素材也逐步得到积累,还可以通过自主历练的坚持来固化自觉的生成。这其中包括课内的依文练写、语言规范历练等,也包括课外的自主历练,比如,写一写美文阅读、时事新闻、校园观察、师生之间、假日生活、明星偶像、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方面的随笔。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随笔。在阅读汇报交流会上,有的同学评论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有的同学认为晴雯“除了敢于嬉笑怒骂的坚强反抗性格外”,在“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丫鬟抱屈天风流”中又表现了率真、热情和勇于助人的品质,是贾府丫鬟中一个最光辉的形象。有的探究《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在细微之处见执酌,读起来令人如饮陈年老酒,回味无穷。”还有的学生从刘姥姥看贾府命运,认为“第39回相当要紧,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正是在这里曹雪芹借刘姥姥讲故事名义上信口开河,背后却♂隐含了荣府真事,暗示了黛玉之死的详情。”这种自主历练,需要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像过日子一样,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必然会固化自觉的生成。

宋人张载说:“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原》)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不自已”地主动而为,当这种主动而为养成了习惯,便生成了日常生活化的行为自觉。而“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生活”(赫尔巴特),生活化语文教学正是着力引导语文的教与学回归生活,把“读书和生活两件事联成一气、打成一片” ,切实遵循生活的情理,把兴趣与自觉作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旨趣,自主地活学学活语文,学好用好语文,进而养成自觉和习惯,渐进地历练提升、学文立人,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无痕地实现了教好文立好人的终极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 柯小卫.陈鹤琴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29-391.

[2] 程振理.活语文学习思想流脉探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5(5A):25-27.

[3]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35.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页“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E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jyx/zdjy/201008/t20100827_803771.htm.

[5]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1.

[6] 程稀,夏丐尊.国文教材的理论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