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中小展示的方法构建

时间:2025-01-14 12:37: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高效课堂的展示中,普遍使用全班大展示的教学模式。由于大展示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部分学生参与不积极,致使课堂效果受到影响。如何突破这一弊端,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反复实践,归纳总结出小展示和ฒ大展示并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从而提高展示效果。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展示;方法构建;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掀起了高效课堂构建的热潮。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它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它是一种衍生于传统、但又超越传统的课堂组织模式。

在具体课堂情境构建中,展示是高效课堂创建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即提供让学生分享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的平台,通过这种平台实现学生学习的价值,通过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核心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大展示是课堂教与学的常用组织形式,但其局限性亦日益凸显。近年来,笔者在大展示的基础上尝试了对小展示的研究和课堂实践。以下就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小展示的理论与实践略作探讨。

一、大展示的局限性

大展示,是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笔者所在学校于2009年开始构建高效课堂,在学习借鉴全国高效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生成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纵深推进课改,优化课堂,笔者坚持在高中物理课上探索展示课的效率,通过海量听课、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潜心研究老师们对展示课的理解力和掌控力。不难发现:尽管有些课堂精彩纷呈、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细细揣摩,总感觉到些许的缺憾――老师们普遍采用大展示的模式,很少有教师重视小展示的价值,即使有小展示,也是局限在站立交流的5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在展示的方式上缺乏创新和突破。毋庸置疑,大展示在课改初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展示能力,在特殊阶段它的存在十分合理,但随着课堂的逐渐成熟,全班大展示的局限性慢慢暴露出来了。

1. 板书问题

板书是展示的基础,如果板书不到位,展示效果将打折扣。

(1)板书分配不合理。受板面限制,各小组的板书量不均衡,有些小组根本分配不到板书任务,不能全面反映各小组的自主学习情况。

(2)板书内容问题暴露不充分。由于板บ书的内容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各小组会想方设法将正确的ฏ答案板书到板面上,无论小组成员领悟与否。这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难以发现学生(特别是待优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掩盖了问题及矛盾。

2. 大展示成为展示之星的舞台

最常用到的大展示方法无外乎两种:

(1)上台展示的学生往往是小组中的展示之星,因为他们更能代表小组的形象,因而不能暴露出小组中存在的问题。

(2)也有的小组出现了展示的“轮庄”现象,即这次我展示,下次他展示,有完成任务的想法。这样,没有“当庄”的学生就成了看客,缺乏参与的压力和动力。

3. 两极分化渐趋严重

待优生展示,优生“吃不饱”,因为待优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优生展示,待优生不愿参与,“冷眼”旁观,看不懂,听不明。

综上所述,大展示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找到了一些小展示和大展示结合交叉使用的方法。

二、创新小展示的课堂流程

所谓小展示,是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一般先是学习对子之间的交流、讨论,即对子之间的展示,然后是将对子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小组,引发小组成员全员参与的展示。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以及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是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如果把课堂流程作如下改变,即采用“灵活运用小展示,大胆曝光问题,基础循环,分层提升,大展共性问题€”的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分层定位

各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学科成绩在小组中的位置,大胆分层。

(1)教师根据小组内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AA、BB、CC、DD,同层学生对面而坐,便于交流。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布置相应的任务,有利于对学效果。

(3)学生心态要端正,让学生明白,这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也不是搞歧视,而是为了分层教学的需要,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后自然就能够接受了。

2. 板面利用

充分利用板面的要求有两点:

(1)要求每个小组有足够的板面,导学案上的所有问题尽量都板书到黑板上。

(2)要求板书必须是小组中基础较弱的学生板书,预习到什么层次,就板书到什么层次,不会的可以不板书,板书人需签名。

3. 板书批改

由小组中成绩最出色的学生用双色笔对板书的内容批改,并标记批改人姓名。

4. 学情调查

教师在学生板书时要对各组的板书情况及批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共性问题,为课堂的大展示及点拨、总结做准备。

5. 循环检测

上课后,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循环检测,一定要关注待优生的知识掌握和落实情况,以便安排本节课的分层内容。

6. 同层对学

老师先简单对板书、预习进行评价,然后告诉同学们通过学情调查发现的共性问题,重申本节课的目标后进入5分钟的对学,要求是小组中同层次间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解决本层次能够解决的问题。

7. 组内小展

对学结束后,是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内小展示,可以有不同形式。

(1)小组成员都到问题板面前,由组内的优生或对本节内容学习很透彻的学生就小组内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交流、质疑对抗。

(2)如果板面前的空间不够,也可在座位上以站立的方式对照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展示汇报。

8. 问题曝光

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各小组在对学、组内小展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前插上“小红旗”,表明该问题还需进一步讨论。各小组将组内共性问题在曝光栏内标记。

9. 问题汇总

教师将收集的问题再次归纳汇总,就全班的共性问题进行班级大展示,展示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

10. 梳理总结

大展结束后,教师将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学生自主整理、消化。

11. 当堂检测

课堂最后阶段利用约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检测的内容最好不反映在导学案上,由教师课前预设好。如果在导学案上将当堂检测题反映出来,也要将条件或问题保留在检测时公布,这样才能起到检测效果。

三、小展示的课堂实践

通过一段时间在物理课堂中的实践,笔者发现要想用好小展示,独立预习是前提,问题曝光是关键。虽然笔者所任教的历届班级都是理科艺术班,学生的物理基础都很弱,但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多鼓励,勤表扬,也是师生快乐学习、共同成长的法宝。

这些方法刚刚开始使用时,教师和学生都很不适应,经过反复培训,直到同学们各个环节都做得很流畅了,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记得旭东班“思无邪”小组的李方任、“如果当时”小组的张雨、“峥嵘”小组的张聪、“独行”小组的涂凌云、“逆流”小组的蔡其D、“流年印记”小组的杨园园都觉得自己的物理基础差,不愿意参加班级大展示,自从班级试行小展之后,这些同学在小组中表现非常积极,渐渐开始在全班展示中参与了。说明这些同学已经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所以学生们在不断进步着。

池海班的王秋宇物理基础差,一度非常消沉,课堂上不言不语。观察到这一现象后,课堂上笔者总是将循环检测中最简单的问题抛给王秋宇,只要他答对了,就大加赞赏,从而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现在,王秋宇在课堂上时不时还能与优生进行一番对抗呢。

小展进入课堂后,课堂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同学们的思路更宽、更广、更有挑战性了,常常在课堂中生成让教师“难堪”的问题。在学习《回旋加速器》一节内容的时候,聂谭杰就提出质疑:能否将交流电场换成两边极性相反的两个直流电场?这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在常规的思维模式中,解决带电粒子不断被加速的办法就是利用交流电场,没有人去质疑它。当时,笔者及时肯定了聂谭杰敢于提出问题的做法,引导同学们课后再查找资料加以解决。

课后,这个问题被提到物理组教研活动的研讨中,老师们经过讨论也没有得出令ฉ人信服的结论。通过网上搜索,发现网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多,观点也都不同。笔者不是想大篇幅的说明聂谭杰这个问题提得多么好,而是想借此告诉大家:课堂上,老师不是权威,更不是主宰,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鼓励孩子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这样,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下一代。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可能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和不容易操作之处,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但是课堂的核心是同学们要动起来,不仅要身动,更要心动和神动,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涌现思想的交融,才能收获课堂的幸福。通过课堂实践的检验,笔者越来越坚信:立足课堂大展示,灵活地、穿插式地使用小展示,大、小展示结合,是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发展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 丁来明,崔其升.高效课堂评价[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3] 杜金山.高效课堂八大支撑系统[N],中国教师报,2012.2.15

[4] 魏书生,陶继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