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和引导机制

时间:2024-12-26 23:28: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和引导机制,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这一特殊群体对高校整体德育工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研究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改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意见领袖 德育 引导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是指,在高校舆论网络中受到一个或多个群体尊敬或重视,热衷和擅长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支配和引导、协调和干扰,从而对信息的扩散和传播形成客观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的活跃大学生。

一、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类型划分

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他将人类社会的统治形式分为超人型的统治、传统型的统治与法理型统治形式三种。韦伯认为这三种权威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威符合理性,是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豍韦伯的理论客观上为意见领袖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是意见领袖毕竟只是意见上的主导者,而未必是实际事务的主导者。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将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魅力型

显而易见,魅力型学生意见领袖的公信力建立在其超乎众人的魅力基础之上。受众之所以信服是因为确信这些魅力型学生意见领袖拥有的超凡能力足以保障其信息发布和分析的利己性和公正性。而此类学生意见领袖也必须通过不断地证明其超凡能力的存在而维持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在五种类型中,魅力型学生意见领袖是天然最受拥戴和尊敬的意见领袖,拥有最为广阔的舆论辐射区间,一般都活跃于各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但是由于学生自治组织和各类社团中日益加剧的精英逆淘汰现象,魅力型学生意见领袖和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并不趋同。

传统型

传统型学生意见领袖的产生形式接近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即由老师或团学组织学生干部任命。此类学生意见领袖通常拥有较为可靠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其存在的保持和作用的发挥主要是自上而下。然而其意见领袖的角色较为单一,因为首先需要对消息源而非受众负责,主要功能简化为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在日趋民主化和透明化的高校舆论环境中⌛,传统型学生意见领袖的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

法理型

法理型学生意见领袖存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之上。简而言之,法理型学生意见领袖主要基于群体内部推举或选举产生。因此,法理型学生意见领袖是高校舆论环境中学生意见领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各个班级、社团和协会到各级团学组织,所有基于合法程序产生的学生干部,天然就具备成为法理型学生意见领袖的条件。

关系型

关系型学生意见领袖是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活跃者。与魅力型意见领袖的“万人迷”气质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万金油”的角色。他们力图在不同的群体中和群体间维护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力避免他人的不满和排斥。因此他们时常作出从众的决定,而背弃自己的初衷和本心。但久而久之,这一类学生也就因为从属群体的实际扩张而获得意见领袖的身份。

二、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不仅体现在这一社会角色和群体所蕴藏的现实功能,更体现在其以点带面的正效应和带给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总要启示。

丰富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深入开发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在客观上有益于丰富高校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具体说来,就是创新德育模式和方法。主流的德育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主体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和励志德育模式四种。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等。在现实德育情境中,德育工作不是机械的模式运用和方法选择,而是多种模式和方法的有机结合、系统运用。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务必统筹全局同时又能抓住细节。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传统德育工作思路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对于致力于求新求变的德育工作本身,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机遇。网络和现实的交叉为高校德育工作设置了较多较难的困难,而高校学生意见领袖不啻为一个全新的突破点。

强化德育主体的互动性

深入开发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在客观上有益于强化高校德育主体的互动性。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从狭义来讲,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从广义来讲,高校中所有的老师、学生以及有硬件软件构成的校园文化,都可谓之为德育主体。德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果。由于高校的去行政化收效缓慢,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张扬,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德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上传下达式的。主流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往往也流于官僚化、形式化。因此,传统德育的主流手段仍然是单向灌输和引导,并未形成德育工作者所希望的互动局面。高校学生意见领袖这一角色的出现,有机会为日益僵化的德育沟通形式带来转机。传统的老师宣讲式、干部传话式和集体课堂式的德育工作方式可以通过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媒介作用裨补缺漏,提高德育工作的互动性和积极性。

坚持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深入开发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在客观上有益于坚持高校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性。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高校德育工作只有在尊重和承认他们人格和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富有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合格公民。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对象性以致忽略了主体性,得不到德育对象的主观认同,甚至引发了普遍的心里抵触和不合作,使得德育工作事倍功半。承认和尊重高校学生意见领袖这一现象,重视和开发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是对德育对象主体性的认同。

发展德育方法的创造性

深入开发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在客观上有益于发展高校德育方法的创造性。德育的题中之义之一就是创造观教育。所谓创造观,就是人们对于创造的价值、能力和方法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豎德育的创造观教育内容,概括说来就是培养人对于创造性的正确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方面的教育。

三、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引导机制的建立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引导机制的建立,其实质是建立一套以德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见领袖为主体的沟通机制。在这套沟通机制中,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意见领袖观点和建议的聆听、解答、释疑、矫正以至跟踪和反馈,提高德育工作的互动性和效率,提升德育主体逐渐的信任。同时,藉由这套系统,学生意见领袖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准确的信息,更好的履行其在亚社会群体中的本质功能。

建立双向对话机制

要针对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首先要建立双向对话机制。双向对话机制的建立场所,主要有现实和虚拟两种。现实场所主要是实地存在的空间,包括双向沟通可资使用的一切教师、报告厅和会议室等。虚拟场所主要是指网络空间,尤其是指那些有助于多人、即时、交互沟通的网络载体。对话机制运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德育工作者和各类学生意见领袖。从制度上和硬件上为德育主体即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建立一个平等对话、自由共同 ☹、增进了解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德育工作的既定目标。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桎梏和德育工作的僵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目标难以真正实现或是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新时期,沟通方式和方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方面,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高校去行政化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稳步进行。技术和人事上的支持,有助于建立真正符合高校德育工作要求和高校学生心理需要的对话机制。这种对话机制的建立,将大大改善学生意见领袖“道听途书”和“街头巷议”的现状,从根本上净化和引导高校内外的舆论,以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设置专家在场机制

要针对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其次要建立双向对话机制。单纯建立双向对话机制也不足以弥补德育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容易滋生谣言和谎言等不实信息。但信息透明但不权威的情况下,错误信息的传播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务必着力于设置专家在场机制,为学生意见领袖答疑解惑。

高校是一个机构众多、功能交差的亚社会。一所高校往往有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的常住人群,在这其中大学生是主要构成部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大学生生活、娱乐、休闲的空间。可以说,高校就是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现实世界”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在高校中所面对的问题和疑惑不是单纯的学习问题或是其他问题,而是学习、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复合问题。而诸如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休闲问题之类,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问题交叉组合而成。比如学习,在高校中,青年人个性张扬、选择多元,很多人对于学习的理解和目标都是不同的。在这个情况下,如何对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代表的大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科学的引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解决大学生成长的主观和客观的种种问题,值得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深思。就目前来讲,设立专家在场机制是一种比较妥善的解决方法。所谓“专家”,是指对某一领域较为了解、研究较深的专门人员。而专家在场机制,则是强调高校在建立德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见领袖的沟通机制的同时,要保证沟通中的一些技 ヅ术性的、专门性的问题,能够得到权威的、准确的和科学的解答。目前不少高校建立的职能部门质询就是一个比较好的。

营造宽容舆论环境

要针对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再次要营造宽容的舆论环境。所谓舆论环境,是指群体内的大部分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捍卫自身的立场,以包括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在内的多种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利益诉求、观点意见等,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氛围。营造宽容的舆论环境,关键在摆正舆论的位置。要认清舆论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可能带来的伤害和暴力,对此,主导舆论、掌握话语权的现实主体责任尤其重大。在现实高校中,德育的话语权总是牢牢掌握在德育工作者手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后进,评判的标准和权力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主流发声机构创造了现实舆论环境,一种天然的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氛围就此形成。而高校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客观上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影响,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稳定的追求,甚至是德育工作者主观上规避麻烦的需求,都实际上压制了不同声音的发出。而这和社会主义事业中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相悖的ฎ。

我们不能仅仅将舆论环境视作一个静态的名字,更要明确其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存在的意义。舆论环境是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社会化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在舆论环境中完成。因此,舆论环境的优劣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大学生身处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优秀预备役公民的训练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以上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德育价值和引导机制,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