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初探与思考
大家都知道,新教材的"解方程"编排与旧教材的编排有较大的不同:以前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新教材利用"天平"为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符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深化对"相等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那么平衡就得到了维持--这一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新旧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到底要用哪种进行教学呢?一些老师觉得新方法麻烦,不好用,于是还是用旧方法"解方程"。有些老师却用新方法进行教学,旧方法只做介绍。当时大家觉得两种方法都可以,只要能达到解方程的目的就行了,但是总体感觉用旧方法的老师更多些。
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这句话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不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是否说明你没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新教材对这一教学内容做如此改动的原因是:在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而以前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所以,《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加强了与中学数学的衔接。但这时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90-X=67和90X=2这类型的方程难度较大。
但是这样太复杂了,对于那部分中等以下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影响他们解其他类型的方程,根据调查在新教材的"解方程"这个知识点上,不管教师怎样教,学生总体上都学习得很吃力,效果都比较差。在比较差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是很好。这就说明这个知识点是比较难较的,学生是比较难学的。怎么办呢?
要想实现"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加强与中学数学的衔接",我认为首先搞清学生学习数学主要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学生为什么会比较难学呢?回到刚才所说的话题,学生学习的两种途径。旧知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旧知识有"等式的加、减、乘、除不变性"[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以及在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除此以外,还有对称性 [相等关系"="还有以下更基本的性质:如果a=b那么b=a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对称性。我们有时把8=A改写成A=8,就是利用了相等关系的对称性]; 传递性[如果a=b并且b=c那么a=c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传递性]。新教材并没有系统的出现过解方程所需要的等式的六个性质。就更谈不上学生对于这六个等式性质的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如果不让学生系统感知学习,那么小学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就不可能很好实现。
生活经验:方程,也就是天秤。学生有几个拥有天秤的生活经验。他们这样的经验少了,在天秤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也就难以理解。如果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那么应用它解方程的教学效果ห也就可想而知。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解方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仅供教学参考。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衔接方式 。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没有注重教材的衔接。新教材在解方程这部分知识点比较突兀,没有继承传统教材中先把加减乘除各部分作为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没有研究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学会哪些知识,建立哪些经验。以七年级以上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学生的学习,这就使小学生在学习解方程的思维上失去了"知识"和"经验"的双重根基,不能实现对以前所学知识的跃迁。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衔接方式,要对解方程的内容进行编排。我们应该把算术解题思维作为解方程的一条主线,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一些性质,用等式的一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之后再解各类复杂的方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解简单的方程,2x + 1 = 3,我们先转换成2x = 2,然后就迎刃而解了。
二、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小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思维分析能力有限,知识的接受能力均比较差。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疏忽了对学生接受能力的认知,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学会适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不是花时间来讲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来解决问题,通过进行互相研讨,互相总结,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学习的印象深刻,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三、降低难度、知识整合与灵活运用 。
新教材根据《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把解决应用问题和计算方法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由于小学生对正负数和分式方程的有关知识不太了解,因此,a - x = b和a x = b 类的方程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故而教材将它们回避掉了。 只出现了未知数x 做加数、被减数、因数、被除数。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在练习题上却依旧出现a - x = b 和a x = b 类的方程题,导致学生迷茫。再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先通过简单的练习和学生的知识网络进行联系,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加强练习,树立牢固的解题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基本类型方程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牢固掌握解方程的思路。另一方面,要根据其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变化,让学生多类型、多角度地与方程式进行接触,完善知识体系。强化练习是掌握知识的法宝,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知识内容的迁移,建立知识树和知识网,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解方程更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懂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教材是死的,教学方法是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创新,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仔细研思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教材修改,注意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与学生实施互动交流,通过强化练习教学效果。用现代数学的观念来审视和处理教材,着眼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全面推进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