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乐记》关于音乐本源的思考及相互联系
与古希腊时期一样,中国先秦时期也开始了关于宇宙本体的讨论。其中儒道两家关于宇宙本体的讨论主要♥表现为:儒家以天作为宇宙本体和道家以道作为宇宙本体。儒道两家的两种不同宇宙本体观在其代表作《乐记》和《庄子》之中均有所涉及,且基于儒道两家的宇宙本体观,二家亦有与之相应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庄子》以道为音乐本源
庄子认为道乃宇宙本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庄子继承老子思想,亦认为道乃宇宙本体。具体反映为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道孕育万物。《庄子》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1]此处,成玄英《疏》:二仪赖虚通而高广,三光资玄道以运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是之谓也。在庄子思想中道才是宇宙万物的孕育者。
第二,道非具象且充盈于天地之间。《庄子》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2]庄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其最大的特征是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无处不在。相应地,庄子对于音乐的看法亦是受此影响。一方面,乐,乐其所自生,好的音乐由道所生。另一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3]借此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好的音乐还符合道不可言说、简单质朴的特点。庄子崇尚简单质朴的音乐形式,以及对自然之音的欣赏,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庄子才会有鼓盆而歌的典故。
第三,道乃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庄子逍遥游》谈到鹏和鴳二者虽大小有别,但是均缘道而生,且需按道而行。郭象《注》: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由此,庄子认为游的境界乃是得道的境界,即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庄子田子方》)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艺术人生的生存之境,这种人生是自由而且审美的人生。就此,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认为,音乐创作和欣赏中要秉持人的本性,更需要除去主观的杂念和功利心,即心斋,坐忘,无己、无功、无名。
二、《乐记》以天为音乐本源
《乐记》中关于音乐本源的思考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感物说,《乐记》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4]二是乐由天作。两种说法看似矛盾,但《乐记》关于音乐产生模式的看法应该是:天心乐。蔡仲德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乐记》的音乐本源论与黑格尔思想有某种近似之处。黑格尔曾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又说,作曲家作乐是一种返回到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一种反躬内省的过程,音乐的本源就是主体内心生活(《美学》第三卷上册)。这种类似是一种巧合但并非偶然,它说明《乐记》的音乐本源论与黑格尔思想在唯心论的本质仁是一致的。[5]
《易传》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乐记》借用《易传》观点,《乐记》喜欢将天地二者并举。认为乐属于天、乾、阳和神的范畴,而礼属于地、坤、阴和鬼的范畴。《乐记》记载: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6]礼由地所生和礼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礼的作用对象是万物的具体物质存在,即成物。另一方面,礼者别宜,礼可以用于区分万物。阳则对应神、天、乾。我们需看到天的始物力,天才是孕۵育万物的根本,天显然才是真正的宇宙本体。由此《乐记》明确提出乐由天作,天即是音乐的本源。
三、道与天二者的关系
孔子问道于老子之事,除《庄子》各篇有所提及之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和《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同样有所记录。班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亦相成也。[7]
天和道分别作为儒道两家宇宙本体,以及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最终回答,加以比较可见,道家的道既是孕生万物的宇宙本体,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而儒家并承用道家道既孕育万物,又是宇宙规律的观点,儒家认为天是孕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而宇宙规律则是命或天命。但是天、命、天命等概念仍然和道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在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启发下形成的宇宙本体思考。孔子曾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巧合的是,这一年孔子恰好问道于老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天即孕育万物的宇宙本体。之所以莫之为,正是因为天的存在。这不正是老子所讲的无为吗?无为是因为道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到道即是天,孕育万物;道也是命,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第一,天与道相同,孕育万物。《乐记》记载: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8]郑玄《注》:言乐法阳而生,礼法阴而成。《乐记》中的天属于阳,孕育万物。
第二,《乐记》提出作乐以应天,认为如果礼乐明备则宇宙万物可以各行其道,保证社会稳定。《乐记》记载: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9]天地之道即道和命,就是宇宙运行的最高法则,天地之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无形之中支配着宇宙万物运行。当礼乐与宇宙运行规律相符合的时候,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促使万物按道而行。由此,《乐记》所谈的天与道仍有相同的意义,乐记谈作乐以应天,正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
第三,《乐记》看到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乐记》记载: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10]庄子认为道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与之相似,《乐记》亦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天同样不言而信。
综上可知,儒道两家分别以天和道作为的宇宙本体,二者虽称谓不一,但是作为宇宙本体,二者的哲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和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乐记》和《庄子》更是很好地继承了各家对宇宙本体的探索成果,将两家对于宇宙本体的思考沿用到了对音乐☭本源的探究之中,讨论了音乐的产生和审美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