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从优化教师选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改进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要求,200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选课或选修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并在3至5年内全部过渡为必修课。经过各方努力,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
相较其他成熟学科,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出现较晚,其出现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就业指导课内容涵盖面广泛,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劳动关系及法律、创业知识等诸多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应用学科。
一、相关生涯辅导理论
(一)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John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简便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如果能有效运用这些理论,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作出职业决策,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测评,分析职业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分析
首先,学生及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目标模糊、能力薄弱。学生对求职择业的态度普遍存在一种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倾向。
其次,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对于这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其对所授对象的专业特点、就业形势有较深入的了解。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相关教师师资力量达不到ฉ需求,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最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部分,不少院校只把其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而忽略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育。
二、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进措施
(一)将教材的通用版与任课教师的专业版相结合
多种因素造成,许多院校全校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授课对象专业的不同,决定了某些授课内容的不同。目前担任就业指导课程任课老师的主要为基础部或社科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各院系的专职辅导员,以及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担任的专业导师。其解决方法即是师资配比时的“量体裁衣”:尽可能的安排与授课对象同院系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因为他们更为了解相关专业背景,更多掌握该专业毕业生的资源,更多了解往届毕业生求职应聘案例。如能充分利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师匹配模式,将极大有利于任课教师有的放矢的传授知识。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
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协助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对经济法的认识,使其深刻意识到规避风险与坚持诚信的重要性,以期实现转变高职毕业生思想,端正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的目的。
(三)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三年大学生活
自入校开始,对学生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掌握学习决策方法、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艺术、职场礼仪、创业基本知识、求职资料准备、面试技巧、入职前的心理准备和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有效提升了其就业竞争力。
(四)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两个要素。教师是课堂知识的加工、传授者、消费者的,教师同时指导协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架构。在这过程中,学生并非简单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要对知识进行再加工重构建。所以说教师绝对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而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者。
三、结语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在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各个高职ผ高专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把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